昨天,李老师分享了一段材料,提到了知识学习的四个层次:
LEVEL 1:听过
LEVEL 2:知道
LEVEL 3:理解
LEVEL 4:讲述
很明显,这四个层次是逐级进阶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原本不掌握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库存。怎样检验呢?讲出来。只有我们能把一段知识讲给别人听,它才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所以,教是最好的学,教学相长,就在其中。
如果将知识比喻为“车”,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
LEVEL 1:听过——听说过车
LEVEL 2:知道——开车
LEVEL 3:理解——修车
LEVEL 4:讲述——造车
看完这段理论,我学习李老师的方法,开始“胡联”,脑子里的东西又叮叮当当的响了起来。这种四分法,我好像在别的地方也听过。那是说什么来着?
抓掉好几根头发,终于想了起来。那是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的观点,关于历史的“四张面孔”:
LEVEL 1:真实的历史
LEVEL 2:记录的历史
LEVEL 3:传播的历史
LEVEL 4:被接受的历史
看到这一段,LEVEL 4中“被接受”三个字冲我直眨眼睛。我心里一亮,今天的作业又不愁了。
昨天,李老师还说了一段话:“真相……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只是我们永远不能见到。因此,真相不能大白。”
这段话,颠覆认知,还很有“禅机”。说实话,一开始我没太明白。
后来联想到历史的“四张面孔”,如果将李老师提到的“真相”代入“历史”,这段话就好理解了。
历史是什么?是真实吗?如果说历史是真实,那它是哪一种真实?是真实发生的,还是被史书记载的,还是被传播的,还是我们脑子里记得的?
关于隋炀帝之死,《隋书·炀帝本纪》中是这样写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等,以骁果作乱,入犯宫闱。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
就一句话,“上”就“崩”了。怎么“崩”的,谁让他“崩”的,“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统统没提。这可是正史。至于野史的记载,更是五花八门,说啥的都有。
你说,真相上哪找?
可是,即便真相如此含混不清,也没有挡住历史的滚滚车轮。隋炀帝咋死的不重要,关键是他在历史中的形象已经定型,大家普遍接受了他是一个“暴君”。作为一个反面典型,他很成功。
由此可见,发生了什么不重要,接受了什么才重要。
LEVEL 1不重要,LEVEL 4才重要。
所以才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回过来看,真相又是什么?一说“寻找真相”,好像就义正言辞,那这个“真相”,究竟是哪一种?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被记载的,还是被传播的,还是我们愿意接受的?
确实,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在历史的某时某刻,总有一种场景真实发生过。它就像一座山,老老实实待在那里,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至于每个人能看见点什么,带走点什么,全看自己。
寻找真相不重要,寻找能被接受的真相才重要。
夫妻吵架,经常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丈夫无心一句话,伤到了妻子,妻子痛哭流涕,不依不饶,丈夫百般解释,我不是这个意思真不是这个意思。
解释啥?有用吗?你说来说去,总想说明真相,岂不知人家不需要你那个真相,人家需要的是“你还爱我吗”的真相。一个熊抱上去,不就得了?
写于2019年10月2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