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王阳明心学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

作者: 小超_8b2f | 来源:发表于2020-05-31 15:17 被阅读0次

    在工作中修行

    修行无体,以工作为体,以生活为体。离开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变得毫无意义。

    修身工作本一事

      修身不但可以养性,还能提高工作质量。修身和工作,其实是一回事。修身是为了工作质量提高,提高工作质量来于修身。修身是本,工作是用,致良知就是其中诀窍。

      在工作中修行,就是努力工作,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眼前的工作。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color{red}{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修行不可着相

    矫揉造作,为了修行而修行。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则是标榜进取精神的儒家最好的修行之地。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说的事上练就是因此。在工作中致良知,尽量进入“四和”境界。

    \color{red}{四和}
    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良知已现的自然结果

    若是良知已现,心上不可能有过失。心上没有过失,行为上也就不可能有过失。我从未见过心上有过失的人会用心工作,也从未见过用心工作的人心上还会有什么过失。


    有我 和 无我

    有我:时刻想彰显自己,时刻想让自己在任何场合都展露头角。“有我”最突出也是最可怕的表现就是“傲”。别飘,要懂得止于“无我”的境界。

    人心是天然的理,天然的理精明纯净,没有纤毫污染,
    只有一个“无我”罢了。胸中千万不可“有我”,
    “有我”就是傲慢。古代圣贤的诸多优点,
    也只是“无我”罢了。“无我”自然会谦谨。
    谦谨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泉。
    

      “有我”是恶,“无我”是善,“有我”是良知不明,“无我”就是致良知。当我们放下“有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为出发点,就会发现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资上,你都会得到更多。

      若想在树的周围栽种一些优良的谷物,可上有树叶遮住阳光,下被树根盘结,缺乏营养,它又怎能生长成熟?所以只有砍掉这颗树,连须根都不留,才能种植优良谷物。否则,任你如何耕耘栽培,也只是滋养大树的根。

    和死人唯一的区别就是还有气息。


    责人 与 责己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则己则昏。
      这种人很多,只知道责人,不知道反省自己。倘若他们真以责人的心来省己,那就是致良知了。我们责人时,什么道理都懂;而责己时就什么道理都不懂了。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得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color{red}{责己以义,责人以仁}
    “义”是适宜,“仁”是爱。良知就是“义”,就是“仁”,所以我们责人责己的标准只是一个:良知。良知知道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爱,按照良知的指引去责人和责己就能赢得人心,就能使自己的行为举止中规中矩。

    \color{red}{当我们心智松懈,行为放肆时},更应该自检:我的言行举止是否已出离了不偏不倚的轨道?

    你就把责人当成一大私欲,立即克去。
    

    \color{red}{责人的目的}
    不是为了显示自己,不是为了责人而责人,主要还是要帮助别人改正缺点。

    \color{red}{责人的最高境界:不责而责}
    如果真心实意恳求对方改过向善,怀着爱人之心对人进行批评和指正而取不得任何效果后,那就必须“不责而责”了。

    \color{red}{不责而责}
    所谓不责而责,就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责己”上,把自己锻造成一个道德高尚、心胸开阔的人,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别人:以宽让、温和的态度,原谅别人的能力不足,容忍别人还未达到的道德要求,宽恕别人的无知,理解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此心不动,不是强行死扣这颗心,强制它纹丝不动,而是致良知到自然不动。所谓“机”就是合理地表露自己的人欲(七情)的机会。

    心即理

    我们的心主宰着理,所以有什么样的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有克敌制胜的心,就有克敌制胜的一番道理、技巧出来。但由于习气所染,我们的心常常躁动、骚动、欲动,要想恢复其本体,就要致良知,用孟子的说法就是“集义”:在现实生活中做符合道义的事。积累善行和善念,心胸坦荡,临事时自然能不动心。

    管好自己

    心外无事,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别去当庸人,没有说别人不是庸人。管好你自己的心和嘴,你怎能管住别人的心和嘴?

    人若能实实在在地用功
    。。。。。
    若不用功
    。。。。

    如何用功?

    \color{red}{自信}

    所谓自信,不是被动地坚信自己“问心无愧”,而是要把遇到的坎坷、磨难当做正面的东西,要把它当成是砥砺人、磨练人的东西。而且你应该感谢它,荣誉正是从正面磨砺你,诽谤和侮辱是从反面磨砺你。无论哪种磨砺,它都是你练心的大好时机。

    君子不求天下人相信自己,自己相信自己而已。我现在相信自己还没有时间,哪里还有心思去让别人相信我?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岂能让别人相信你?这是自信!你误会我也并未伤我分毫,如今你来道歉,我也未得分毫。反而是你,先是发怒,又是愧疚,心真是忙乱得很啊。

    我们常常对物欲动心外,还会对别人的评价动心。
    所以动心,是因为我们并不自信,就像一个空碗,
    外来的东西来填充,别人的评价就是这种填充物。
    有此心就有此理,你有一颗不自信的心,
    自然就会产生不自信的理。所以你的心
    在外物的干扰下不停地动,永不停息
    

    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动摇。

    未发生的事,你何必忧虑,事情要发生,你忧惧有何用?

    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

    这样方能克己,能够克己,就能成就自己。不能擅自行动,必须有所制约。这个‘制约’就是克己。

    真我 和 空有躯壳的我

    空有躯壳的我,岂不是指耳、目、口、鼻、四肢吗?

    人为什么不能克己?

    正是为了这空有躯壳的我,眼睛爱看美色,耳朵爱听美声,嘴巴爱吃美味,四肢爱享受安逸,我们无法制约它们,自然不能克己。

    不克己的后果

    美色使人目盲,美声使人耳聋,美味使人口伤,放纵令人发狂,所有这些,对你的耳目口舌和四肢都有损害,怎么会有益于你的耳目口鼻四肢呢?

    如果真的是为了耳、目、口、鼻、四肢好就当考虑耳朵当听什么,眼睛当看什么,嘴巴当说什么,四肢当看什么,而不是去一味地骄纵、满足它们,只有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并非你的耳目口鼻自动不看、不听、不说、不动,这必须是你的心在起作用。其中视、听、言、动通过你的眼、耳、口、四肢来实现。如果你的心不存在,就没有你的耳目口鼻。所谓的心,并非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

    所谓真正的,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性的生生之理,显现在眼时便能看,显现在耳时便能听,显现在口时便能说,显现在四肢时便能动,这些都是天理在起作用。因为天理主宰着人的身体,所以又叫心。这心的本体,本来只有一个天理,原本无非理存在。这就是你真实的自我,它是人的肉体的主宰。如果没有真我,就没有肉体。有了它就是生,没有它就是死。你若真的为了那个肉体的自我,必须依靠这个真我,就需要常存这个真我的本体。做到戒慎于不视,恐惧于不闻,害怕对这个真我的本体有一丝损伤。稍有丝毫非礼的萌生,有如刀剜针刺,不堪忍受,必须扔了刀,拔掉刺。如此:方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躯体,我能看见、感觉到自己的躯体,然而这些可以被看见与感觉到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可以疲惫或兴奋,可能生病或健康,可能沉重或轻盈,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也就是目睹或看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自己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来来去去,不会影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我有情感,但我并非自己的情感,我能感觉与知觉自己的情感,然而那可以被感觉与知觉得并不是真正的“感觉者”。情感流贯我,却不会影响内在的我,也就是那看货目睹。我有情感,但我并非自己的情感。
    我有思维,但我并非自己的思维。我能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维,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维的生减,都不会影响内在的我。
    接着,尽可能具体的肯定: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维、情感、感觉与觉知的见证。
    

    情景对话
    A
    :我的眼睛坏了,心情很不好,可咋整?
    B:你呀,真是贵目贱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此心光明,内圣外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rh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