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心学也是如此,这是一门炼心的学问,不在正心上下力,不在立志上用功,只贪求权术,违背圣人之道,永远不可能达到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的最高境界。
天下之事, 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心学教会了我们一件事——不要被自己一时的情绪所左右,偏激永远是因为你看得还不 够多。
君子见多识广,心胸豁达,不贪图小利, 往往能成大事;小人鼠目寸光,患得患失,往往把很小的事都搞砸。比如当你去见比自己社 会地位高很多的权贵时,君子因为心怀坦荡,谈吐不俗,就会妙语连珠,给对方留下一个很 好的印象。而小人因为急功近利,难以坦率,只会给人以畏首畏尾的形象。
貌如卢杞心尤险,学比荆公性更偏
守仁立世三十年,未见此人
若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
君子友我,小人资我,艰难困苦玉成我。
《泛海》王阳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静坐以 明知”、“磨练以求仁”
知音世所稀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我在这看到了最强大最聪明的人,你们的潜力都被浪费了,只做些替人加油,或是上菜, 或是打领带上班的工作。广告诱惑我们买名车、买锦衣,于是你拼命工作只为买一些无关紧 要的东西。
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大的战争。我们的战争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明星或摇滚 巨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渐渐面对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众神已死,我是上帝!
越是身处混沌的时代,越是不能以庸夫、俗子之是非为是非,
而要不信邪,不怕孤立,以自己为中心,相信真理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 心。
因为追问“为什么”,所以产生痛苦。因为没有信仰,所以将“现在的自己”作为手段, 将“未来的自己”作为目的,憧憬未来,盘算未来,尽失现在的意义。
你可知最终的未来只有一个——死亡。
你跟着外界 的信息亦步亦趋,直到忘记自我,忘记存在,忘记需求,泯然众人矣。
请闭上双眼,扣开心扉,任选一个命题,溯流而上,倾听内心,尊重需要。如此,你便找到了内圣之门。
《五经臆说》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必外求。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学下棋,学写文章,学修道,都被称作学问。然而,由这三件事所导向的终点, 差异却很大。“道”就是指大路。离开大路,就充满着荆棘,很难到达目的地。因此专精于 道,才能被称作真正的“专精”。如果只是专精于下棋,却没有同时专精于道,那这个专精 就是沉溺。如果只是专精于写文章,却没有同时专精于道,那这个专精就会流于怪癖。道宽广博大,能由里面发展出文辞与技能。不去求道,而以文辞技能为主,那就离道很远,背道而驰了。
你我都被限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大脑因为工作的需要不断地重复着相应的区域,直至僵化。你可知学问除了专业的知识,更有为人处世之道,涵养心性之道,知进知退之道? 工作若不能与“道”结合起来,终究只能流于平庸,人生也将毫无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取消自我的存在。没有自我的人,只是指他的自我是虚假的,他把社会、他人的东西看成了他的自我,因此他人的看法极大地操纵了他。
生活在虚假的“自我意识”里不能自拔的人,当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与虚假的意识发生冲突乃至将其揭穿时,空虚、寂寞、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便会油然而生。长此以往,人就会陷入到循环的自我否定之中。
没有信仰的国人对这种虚假的自我意识又有极强的心理依赖性,抽离了它便找不到别的东西来确认自己的存在,虚无、恐惧,茫然不知所措。
当你完全屈从于外界的价值排序时,你的瞳孔将映射出你内心的扭曲。因为每个人的身份等级都确切的包含在他的眼神里,眼神能反映出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属的阶层。当你面对比自己差的人时不屑一顾,面对比自己强的人时战战兢兢,你还能有什么作为?
自卑懦弱的人正是由于不懂得对信息甄别取舍,又屈服于单一的世俗价值排序,使意识寄居于自己崇拜的事物当中,失去自我,发生异化。于是,当他遭遇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价值排序中的强者时(恋权者面对高官,好色者遇见美女),大脑便会缴械投降,使对方的语言和行为长驱直入,在心灵最深处攻城略地。与此同时,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四肢僵硬、畏首畏尾的外在形象一览无余,心理的弱势使其沦为对方的木偶。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书本的作用也仅仅是告诉你,你可以做到这样,如此而已。
因此,苏格拉底曰: 未经过审思的生活没有价值。王阳明曰: 心外无物。
阳明再次用亲身经历验证了一句话:不是你所处的环境决定你的命运,而是你所作的决定注定了你的命运。
当你制定了一个目标时,整个宇宙都会让你知道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
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不在外部世界,不在官职高低、权势大小,而在你的内心。心安自 足、充实强大才是安身之本、成功之基。
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 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不可只依他说些孝悌的话,便称其知孝悌)。真切笃实的知就是行, 明觉精察的行就是知。明觉状态的良知包含了行,一念发动处(意)即是行(事),不容任何间断,丝毫犹豫。
王阳明之所以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强调知行合一,就因为他太清楚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要想做到知行合一,难如登天。
龙场的磨难使他意识到,环境的存在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想建功立业,首先必须尊重环境,顺应环境,任何事业都是从处理好与眼前环境的关系开始的。并且,这种顺应不是违心的、伪装的,而是调整与纠偏之后此心与环境的逐步契合。
这些用程朱理学包装起来的禽兽,四面竞出,前瞻后顾,追名逐利,应接不遑。记诵之广不过用来长其傲,知识之多不过用来行其恶,见闻之博不过用来肆其辩,辞章之富不过用来饰其伪。
心学是践履之学,不是辞章之学。
没有人因为你会背牛顿三大定律而认为你有多了不起。同理,懂得心学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之事,让它融入你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用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周围的人才是它真正的作用。
说到底,仁就是区分爱谁不爱谁,义无非就是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礼不过是定义孰尊孰卑。
心的社会意义,之于你的终极价值是用来明辨是非、做出取舍的。
良知如何明觉?致良知!
- 向体内认良知
- 良知明觉后向外扩充良知。
心上无法用功(太抽象),但由其发动的意和物(事)是可以切实把握的。因此体认的功夫就是“诚意”,扩充的功夫就是“格物(事)”
只要你能做到意之诚,不要欺骗违背你的良知,就能将本然良知激活为明觉良知。
心如诚,则能不着意思,不累于心,不动于气(有害的情绪),动静合一,动静合一就是定,安定的定。心的定是指内在的安宁与稳定,气定神闲,指挥若定。
常人的心时常处于妄动的状态,各种闪念像滚雷一样在心中炸响。由于对妄动无法察觉,你经常处于跟着感觉和情绪走的失控状态,不仅看不清事务的真相,临事时还会心虚气馁,感到理亏,因为“以志帅气”,内置不定,外气必弱。而心定之人,他的内心就是一面明镜。你的妄动会清晰地映照在镜子上,致命缺陷暴露无遗。
这种生理上的气场若和紧张感,便是意不和于良知,知与行一分为二的结果。唯一的办法就是致良知(诚意与格物),阻止私意反噬心体。
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
奋然有仁道之志,旦夕寤寐。
世人良知不能明觉,所言所行总是缺乏远见。
圣人诚意尽性,无物不具,在尽性中完养自我,这是道;在尽性中不受尘世之累,这是佛。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勇于承担责任,不再把错误推诿于别人。
心理弱小之人注定无法成功,生活亦不可能幸福;取得辉煌成绩的人,均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理素质。
可惜,人的眼睛向外,永远看不到自己,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常此以往,你失去自我,沦为他人的客体。任何人的语言都可以轻易绕过你的思维,迅速进入你的心里结构,激起你情绪的波澜。更可悲的是,你根本没有时间取反思,而是被媒体裹挟着去消费,去愤怒,去笑去哭,发泄剩余的精力,直到一天,你的内心彻底被虚假的信息支配,你成了心理的奴隶,变得唯唯诺诺,成为一张和众人一样规整的A4纸。
你的内心已经蒙上各种杂垢,它们是外界势力出于各自的目的强加于你的。如果你认同了喝茅台的比喝二锅头的值得尊敬这一价值排序,面对前者你就会畏首畏尾,面对后者你便会色厉内荏----你早已听不见自己的声音,真假不辨是非不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