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王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王阳明 03 第三章》

《知行合一王阳明 03 第三章》

作者: 小超_8b2f | 来源:发表于2020-05-24 10:11 被阅读0次

    下定决心解决~问题时承受了重如泰山般的压力。而王阳明则用后来的成功\color{red}{完美地证明了心学的巨大威力}

    你不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最终害的是你自己。
    康有为说心学家都能成事。

    按照心学,有良知的人要做到“诚”,不能欺骗别人。
    就是因为很多人都抱有这种心态,所以我辈才要反其道而行之,凭良知做事。

    世界上最坚固的城池不是铜墙铁壁,而是人心。

    一个人内心已动,就必然心不在焉,心不在焉的人必然会失败。

    拯救人心是世界上最难得一件事。

    他试图找出走到今天这一地步究竟错在哪里。结果发现,他自起事后就已不能行使自己的意志,他就像王阳明的木偶,让他跳,他就跳;让他跑,他就跑。最后他总结出罪魁祸首:王阳明。

    他在给学生们讲授心学
    弟子们由衷地赞叹:王老师真实不动如山的大圣人啊!


    有些,你用言语劝告根本不起作用,必须让他亲身经历失败,他才会得到真知。这可能就是\color{red}{王阳明心学强烈主张“事上练”}的良苦用心。

    用兵有什么技巧

    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不动心岂是轻易就能做到的!

    非要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按照王阳明的看法:平时吃喝玩乐不肯静养良知的人,遇到战事时绝不可能取的胜利,因为他们做不到“不动心”。他们的心被物欲所牵引,一直在躁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镇定自信地指挥千军万马?

    对付恶人,千万不能引发他们的恶性,你不能和恶人直来直去地对着干,要懂得斗争的技巧。恶人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他们最怕的就是丧失利益。对付他们,只需要给他们摆清利害关系,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可他并未愤怒,诋毁来的越强烈,越需要冷静。愤怒能让自己阵脚大乱,良知不能发挥力量。

    孔子说:真正聪明的君子,要么不言,言必有中。

    攻心,趁热打铁,这就是将心比心,永远都不会过时,必能产生奇效。

    他每天都坐在石头上,闭目养神,仿佛和石头合二为一了。

    仁者无所畏惧,是因为做事完全凭良知。

    ~后豁然开朗的重新认识,超然、自信、不惑、不忧的人生境界跃然纸上。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可当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王阳明时常教导弟子,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也不过是千年禽兽。

    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致良知

    王阳明始终把“存天理去人欲”作为他心学的终极目标。
    从此以后,王阳明什么都不提,只提“致良知”

    通俗解释致良知

    良知刹那间一发作,就是正确答案。但千万不能有第二次发作,也就是在一件事上不要反复思考,记住你面对事情时脑海中的第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最佳答案,这也就是真正的致良知。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资料搜集后,一旦下定战略就绝不更改。这就是“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 三字是圣门的阵法眼藏,能规避灾难、看淡生死。

    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些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功夫。若是不仰仗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

    人如果能致良知,就如操舟得舵,纵然无边风浪,只要舵柄在手,就能乘风破浪,可免于沉没。

    听上去简洁明快的“致良知”真的如此神奇?王阳明的回答是坚决的肯定,不过他也有担忧,说:“就是因为致良知如此简捷,很多人不会太重视,走向歧路。实际上我的致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真不可轻视”

    致良知看似简易,其实艰难的原因

    知行不一

    如果我们每件事都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那就能获得不动如山的心和排忧解难的智慧。而这两种东西,必须长时间地坚持致良知才能获得。持之以恒地致良知,坚持到底,超然的心态和超人的智慧就会不请自来。若不如此,烦恼由此而生。

    我只相信自己的良知,其他一概不理

    只要我按照良知的指引去为人处世,心情非常愉快,由此养成了“狂者”的胸襟。即便全天下人都讲我言行不符也毫无关系。这就是自信,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去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格物致知”是心学的基调,“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是探索模式,“致良知”是心学的灵魂。

    心学的主张

    心学的主张就是要成为圣人,先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循序渐进,进入圣人的殿堂。

    何为狂?

    所谓“狂”,就是在相信真理的前提下时刻坚持真理、践履真理,其他一概不管。或者说,和真理无关的事就不是我的菜,对于不是我的菜,我不需要伪饰,只要本色表现就可以了。

    君子思不出其位

    其实你已经有了“狂”的灵魂,但有点跑偏,你应该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得到“狂”的真谛,这就需要你致良知。提醒你自己,要静止,不要太流动。

    良知上容易犯的致命错误

    权利渲染良知的作用,却不注重光明良知。
    因为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能辨别是非善恶,所以只要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就一定复合天理。问题是:良知能分是非善恶,是因为良知光明。如果良知不光明,在是非善恶上,它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
    王阳明一直主张,你有良知,可别人也有良知,只是大多数人的良知认定同一件事是对的或者错的,那才叫心即理,否则就不是。

    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很多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很多闲是非;你的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他已进入狂放不管不顾的境界。

    仕途如一张网,进入后就会被沾上不得转身,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里面,要懂得站在网上看。但也不是要你不作为,是要你看明白,然后进入网中去做,做完就赶紧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这样,功名利禄在你眼中已是浮云。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酒、色、荣辱都是心外之物,如果心外无物,何尝能为物所迷?!

    处处为别人考虑,恰好符合了天理,但有些事根本就不是“议”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王阳明 03 第三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qr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