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京华烟云》读后随想

《京华烟云》读后随想

作者: 草木乾坤 | 来源:发表于2017-01-11 16:53 被阅读0次

    作品简介:《京华烟云》---林语堂于1938.8-1939.8为传播道家思想仿《红楼梦》结构在巴黎写成,题词‘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作者原文写作为英文版《 Moment in Peking》,1975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获得国外一致好评。他希望由郁达夫翻译成中文后因郁达夫病逝由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另有一版是张振玉翻译,本次阅读即张振玉译本。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

    我勉强读完了2016年的第一本书,前半段是纸质阅读,后半段因为时间紧迫在上班吃饭等闲暇中利用电子阅读读完。此时窗外阳光明媚,我开始回忆故事里一些零碎的片段。

        这本书其实是读第二遍了,第一遍是在大学时看到一句话然后找了电子版来读,一句话让我开始走进这本书的世界。那句话是作者借由木兰之口阐述的她父亲姚老先生教育她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福气不是自外而来,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的福气,必然有享福的德行才能真正的持盈保泰。” 这句话应证了木兰的一生,也暗示这场民族灾难浩劫必是以日本自食恶果从中国的大地上溃败逃走而中华儿女之崛起为结局。

        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曾在书中偶尔透露的道家思想中找到过生活态度的治愈点,也在书中收获了对爱情和婚姻叙述的满满感动和震撼以及那些小小的共鸣点。书中的三大家族,每个家族的治家理念处世态度大不相同,出来的人儿也都是不同性格。很显然,作者是偏爱姚家的,尽管我们也能从姚老先生的寥寥数语中看出来他年轻时候的荒唐无知,尽管后来他们家到底还是出了个不成器的儿子阿非没有得到善终。这些都掩盖不了姚老先生的智慧,还有在他的智慧影响下两个优秀女儿尤其是姚木兰的的闪闪光亮。我喜欢姚木兰,从作者的时代背景看,这样的女性无疑是他最爱的,集灵性、妙想、聪慧、美丽、大方于一体的自由女性,比黛玉坚强独立却不乏才情灵性,甚至还有宝钗的待人接物的处事能力却坚决不世俗。她的一生由于8岁那年义和团运动在战乱中和家人走散于是和曾家有了牵连,并在后来顺理成章的成了曾家的儿媳妇。她为曾文伯救起是因为识得甲骨文的才情,她深得婆婆公公喜爱是因为聪慧持家有道谦逊有教养。她的少女时代和童年一样美好无忧,诗词歌赋、寄情山水。

        那个看到绝美的风景和历史古迹总是不由自主落泪的女孩让人心动。而她的第一次无比的快乐感受到自我的时刻是因为察觉到了爱情。那时的她已许配给荪亚。于是她藏起了她的秘密不给任何人窥探的机会,很快的调整了内心激起的浪花。婚后婆婆信赖疼爱有加,丈夫温和规矩。当然,按照现在的女权主义思想,甚至还有为丈夫纳妾的思想的木兰算不上一个十足的新时代女性。孔立夫,这个在后来成为木兰妹夫的青年才俊和木兰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却从未逾越规矩也从未表露心迹。读到他俩一起在西山赏景时的愉快交谈,我都能想象到那些美好的画面。后来木兰为立夫的入狱奔走相告甚至不惜以身犯险,笔墨不多,却直击内心。我不知道立夫是怎样的想法,他好像并没有主动去思考爱情这件事情,这一点像极了金庸笔下的张无忌。或者爱情原本就没有那么纯粹也没有传说中那么激烈,或者因为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优秀男儿大都立志用文字抨击卖国权贵、唤醒民众,以救国救民为此生之大任,爱情实在是不太入眼入心入情合时宜的一件事情。在新思想刚刚降临不久的苦难的中国大地上,生命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我一直觉得以木兰的性情至少会抗争一下或者主动示意一下立夫,但是她没有,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般而来,云淡风轻般离去,没有遗憾叹息的隽永,就像梦醒后某一天脑海一闪而过曾经的梦境:哦,有谁好像来过的样子。荪亚着实不像家里的老小,心广体胖,确实是一个好脾气的可以共度一生的良人,他们是传统幸福的一对。莫愁也不像妹妹,她更像宝钗,是一个有新思想也有旧传统的坚强女性,可爱圆滑极其精明,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莫愁和立夫自然也是幸福的一对,一个温润圆滑主内处世,一个激烈尖锐对外处事,十分相当。

        或者原本就是相似的人适合做知己,互补的人才适合共度一生。

    这本书中,爱情的字段很少,爱得热烈的基本没有几人能善终,一度让我疑惑是否爱情和婚姻彼此不两立。后来看了一下作者的生平,这位生活不乏才情幽默的民国学者确实将爱情和婚姻分段进行,他的婚姻在外人看来和爱情关联不大也确实过得幸福而满足。在那个战乱时代,国与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唇亡齿寒的道理在中国大地上每天上演。木兰的女儿在游行中被残忍杀害,她的儿子在前线让她饱受担忧之苦,她惶恐不安,那时候我觉得她是个小女生,后来在战争的影响下迁移,在大迁移中看到四万万中国同胞的不屈不挠感受到第二次自我的存在于是对生活对那些不屈不挠抗争的人们充满了希望。在结尾的那一刻,我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木兰,一个爱生活爱着这土地更爱这土地上孕育的一切的她。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中国的军队情况,只是写了日本兵的惨绝人寰以及卖国贼的丑恶嘴脸,更多写的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中国青年的觉醒比如立夫阿菲阿通戴芬等等还有受压迫人的反抗。印象最深的自然是曼娘一家屈辱惨死,独活的养子没有眼泪,只有对日本的深深仇恨。是啊,一无所有的人还有什么可以畏惧呢。所以,枪林弹雨和飞机大炮抵挡不住满腔怒火誓死不做亡国奴之人的肉搏。连信佛严尊三从四德的女子曼娘都认为应该和日本人开战了,如姚老先生所言只要曼娘说要打日本中国就必赢。读完内心激动不已,我喜欢那个年代是因为那个年代思想激荡、人人舍小已为家国,满腔热血一往无前。

        我所敬佩的是,林语堂在战争伊始,虽为躲避战乱移居他乡,写下这部作品时就已经预测到了中国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但必能见到曙光。我总在想,他究竟将自己代入了作品中的哪一个人物呢?木兰?立夫?姚老先生?对于战争和生活的预测,无疑他有着姚老先生的智慧心态;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幽默无疑他像极了笔下的木兰;对于政治丑陋的抨击,无疑他是喜欢支持立夫的。我想,每一个笔下可爱的人物都有他的影子。这么一位可爱可敬的民国智慧大家,辗转法国、美国、新加坡,最终在晚年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定居台湾。可惜了在台湾时没有去阳明山看看他的故居,最后的最后他在香港老去。很欣慰他就是一个爱自己故土的人呀,叶落归根了。很遗憾他没有来到内地,民国遗老也好,学者也罢,在他们在世时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照顾太少,回到大陆的更是寥寥。

        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 神州谁是自由民。到底不是满纸荒唐言,毕竟映射现实。祝愿祖国日渐强大,但愿人心不散、诗意栖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京华烟云》读后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sr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