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湖南湘西凤凰的年轻人,来到北京,想要用手中的笔闯出一番名堂。
他想要成为一名作家,学历不高的他,遭到许多人的嘲笑。千里马遇到伯乐,皆是缘分。时任上海公学大学的校长胡适,不以沈从文的学历低,聘请他任教上海公学。听闻这个消息,只有高小学历的他,要给大学生们上课,心中有些忐忑。
很多人对此报以质疑,沈从文发表过作品,算是一个名人,但是,站上高等学府的讲台,还不够资格。胡适力排众议,坚定聘请。从湘西走出来的这个年轻人,文学创作道路越来越宽敞。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有情致的文字,正是文豪沈从文写下的。
沈从文的名气太大了,来听他课的学生,黑压压的一片。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这么多学生,他憋了许久,憋出一句话:“你们来这么多人,我要哭了。”哄堂大笑。
张兆和常来旁听沈从文的课,这个女孩儿,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该来的总会来。众多学生里,沈从文注意到了这个独特的女孩儿,要追她。
张兆和,公学校花,苏州名门,人称黑玫瑰。身边不乏追求者。可她没有想到,课堂上讲文学的老师,竟然对她展开了追求。
沈从文写了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张兆和给信封命名为“青蛙十三号,”一封都没有打开看过。甚至,感到了厌烦。她要去找校长说说,让他管这件事儿。胡适笑道:“沈老师尚未结婚,有追求的权利,他是那么顽固地爱你。”张兆和说道:“我顽固地不爱他。”最后,张兆和气咻咻地走了,这个校长朝着沈从文说话。
胡适给沈从文写了一封信,劝他放弃吧,这个女孩儿不适合你。沈从文压根儿没往心里去。他的骨子里流淌着湘西人的执着。他要执着地追下去,他就不相信不能打动张兆和。
1932年的夏天,一个穿长衣绉衫,戴眼镜的青年人来到九如巷。允和告知他,兆和出去了,让他进来等。有些害羞的他,不愿进里,在墙根儿底下等着。久等不到,只得恹恹地回到了旅馆。兆和从图书馆回来了,二姐允和怪她,是不是知道沈从文要来,故意躲着。“我不是经常去图书馆吗。”那好,允和让她去旅馆请沈从文过来。沈从文回到了旅馆,恹恹地,打不起精神。张兆和走了进来,他的内心很激动。兆和邀请他去家里做客。沈从文在张家过了一个夏天,给小弟弟们讲故事。走后,他写信给二姐允和,央她向家里提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允和给沈从文拍了封电报。一个“允”字。兆和怕他不清楚含义,自己又拍了一封电报。“乡下人,可以喝杯甜酒了。”沈从文大喜,四年的追求,上百封情书娶到了心仪的女孩儿。新房简陋,岳父想要给他一些资助,他拒绝了。
张兆和嫁给了沈从文,是心动还是感动呢。
沈从文很爱张兆和,他的著作《边城》里的翠翠,原型就是张兆和。
公学女神张兆和,嫁为人妇,为生活里柴米油盐所烦恼。丈夫拒绝了父亲的帮助,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她看来这无疑是,打肿脸充胖子。
沈从文不能理解,自己是别人眼里的文豪,在妻子眼里却不是,对自己写的文章还指指点点的,计较于生活的琐事。
他的心里越发难受。直到他遇见了高青子,两个文青相遇了。高青子对沈从文很崇拜,二人相谈甚欢。渐渐地,沈从文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高青子。他意识到,自己也许是对她有好感,真正爱的是张兆和。出于,夫妻之间不能有欺瞒,他写了封信给张兆和。向她讲述了心中的煎熬。
张兆和收到了信,一句话没有说,抱着孩子回了娘家。在此后的生活里,夫妻之间该有了隔阂。
沈从文出于好意写的信,反而没有起到好的作用,想到这儿,他会不会后悔写了这封信。
沈从文一生自诩为乡下人,他的文字和心灵停留在湘西那片神奇的土地上。
文豪沈从文娶了合肥四姐妹中的三妹。文学家叶圣陶说:“谁娶了九如巷里的四姐妹,都会幸福一辈子。”
沈从文称张兆和为三三,张兆和称沈从文为二哥。民国师生,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有着距离美。张兆和是沈从文心中的三姐,他的精神支柱。
岁月一点一点地流逝,沈从文安详地离逝了,斯人已逝,也说不清了。一个月后,张兆和也离逝了。什么都该放下了。
沈先生逝世后,张充和写了一尊挽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诠释了他的一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65218/928d647c58e55c13.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