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是当今教育存在的一种尴尬,学生在学校5天受到的教育与在家2天受到的不良影响相抵消了。学校与家庭之间达不到教育合力让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教育归根到底还是经得起监护人这一考验,有时候想想,有的家长总是把孩子往各种培训班送,可是在言传身教的作用愈发见显的今天,家长培训机构似乎也很有存在的必要。
前几天看到一则有关“因小孩抢玩具发生矛盾,双方家长大打出手”的新闻,视频中双方竭嘶底里地互殴,两位妈妈纠缠在一起死死地互扯头发,两个男的用一个大方块反复敲打已经趴在地上的另一个爸爸,失去理智的局面让人不寒。很难想象,这对小孩的影响该是有多大啊!
根据皮亚杰的教育理论说的,处于2-5岁的儿童正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这个年龄段儿童之间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还不能把自己和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通俗点来说,就是这些小孩压根没有能力做到谦虚礼让,团结友爱,而且以为别人想的都是和他一样的。在小孩子的天性引致的矛盾下,大人们却为此失去理智。冲动是魔鬼,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家长很难为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
家长们的冲动也再一次凸显了“育儿焦虑”的社会问题,大多父母对子女有着过高的期望,对于孩子,学习上稍有退步便焦虑无比,思寻着要不要上兴趣班补习班;对外,面对对孩子稍有威胁或者“不敬”的局面,便容易护子心切。过度敏感、过度控制、过度保护,可以说这都源于“育儿焦虑”。甚为欣赏一些有智慧的爸爸妈妈,他们不是最才华横溢,但对孩子总有一颗敦厚包容的心;他们不富贵逼人,但却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他们在育儿上不经验老道,却保持学习进步为孩子树立榜样。
在这个已经出现“六年级学生就能用大数据分析苏轼”的教育年代,除了来自老师、学校的主导,越来越多的学习项目也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共同完成,社会对于家长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如果我们作为家长能够把大部分焦虑从孩子身上转向自己,是不是会更有利于事情的良性发展呢?即使我们还不能做到学富五车,是不是也可以先让自己德行一致,为人父母呢?
(一个还没有小孩的伪家长,一个近期恶补了太多教育理论的伪人师,有感而发,欢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