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深刻领悟培训会议精髓,积极发挥教改引领作用 ——参加七年级道德与

深刻领悟培训会议精髓,积极发挥教改引领作用 ——参加七年级道德与

作者: 酒泉教研通讯 | 来源:发表于2017-09-05 15:16 被阅读301次

    (三)合理吸纳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教学实施建议,在提高教学效益上下功夫。

    基于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分析,作为一线教师要做好教材使用落地的工作,老师们有许多落实与评价方面的困惑与问题,那么多栏目安排不过来怎样处理?中考考试怎样办?解决这些困惑与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进一步的去学习,我们通过学习教材和研究教材,进一步的准确把握编写思路、逻辑框架、教材特点、观点的层次等等。一个是了解教材发生了哪些变化,另一个是教材的这些变化对教学的要求有哪些?学习教材、全面了解教材栏目设计与功能是我们使用教材的基础。另一个是研究教材,明确教学要求、难点的层次、活动的实施,开展新旧教材内容对比研究、同课异构课例研究、微课建设资源研究。

    1.学习新教材,理解“新”与“变”,把握好栏目。

    (1)教材的特点——“新”与“变”。学习教材有两个角度,教材变了什么?教材的变化可以用“新”与“变”去分析,才能达成教学要求。教材的“新”表现在内容新、设计新、资源新,内容新有很多角度,新增了现行课标之外,对学生有现实教育意义、教育价值的新内容;现行教材已有的内容,也有了新的编写立意与呈现方式。设计的“新”主要是课题设计、主旨突出,表达活泼,易于学生接受。栏目设计形式多样,一共有六个栏目,各具功能,使用好效果确实不一样;版式、标识、装帧等方面的新颖。资源的“新”,资源展现的是教材内容的血肉之躯,重视人类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不同角度能够充分感受到文化的气息;直面社会现实问题,不是隐晦的谈一些矛盾,把问题摆出来,让孩子们去说话。通过贴近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的呈现,比如,老人倒地到底扶不扶?最美司机、最美人物等,把这些热点问题拿出来,既有矛盾的冲突,又有这些人物的示范,对孩子们来说教材可亲可近也可信。

    “变”有很多,主要有三大变化。一个是跨主题组合,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比如,生命教育,向死而生,超越可课标要求,课标没有规定这样一个要求,2011版课标是在自尊自强中提到,体会生命的价值,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新教材第四单元对这一要求有拓展、有深化,通过三个层面的生命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加完整,从生到死,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珍惜生命的存在。比如,过去讲挫折教育,是整个单元的挫折教育内容,这次新教材做了一个缩减,把它放在生命教育的范畴内,提到的是“生命的韧性”,放在生命的主题之下,是对现行教材的挑战,对新教材学习的一个新要求。第二个变化是名人名言由单列到融入正文。过去的教材用非常精美的装帧方式把名人名言单列呈现出来,这次融入了正文,充实、活化了正文的可读性,也是很好地承接了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载体。第三个变化是主题探究到拓展空间的变化。过去的教材是一个单元一个统领,单元统领一个主题探究活动,新教材是一块一个拓展空间,使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地,能够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教材的栏目设计与功能分析。新教材栏目的变化大内容多,过去一两个栏目,现在六个栏目,栏目是教材使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载体。怎样用栏目?两个层面,一个是教材使用中“惯性”的挑战,一个是教材新变“陌生”的挑战。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我们对一些内容已经烂熟于心,有自己的一些惯性的理解,新教材活动很多,不仅要把文本中的观点看明白,还要挖掘文本中观点的内涵、外延,它的层次性,新教材对观点来说,有些并非显而易见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教材的栏目之多,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挑战,栏目多,形式多,功能又不同,我们需要去探索每一个栏目它的独特价值,用好它才能发挥好教材的作用,我们应该对栏目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教材新变“陌生”的挑战。教材中有很多留白,有的是同一个问题的留白很多,就给我们带来了处理的困惑,有效的教学时间与大量的留白任务完成之间就可能产生冲突;以往主题探究是小课题长作业,一个单元完成一个,现在是一个框题要做一个拓展活动,怎样保证这个活动真正落地,让它产生实效。名人名言的处理,由于有可能有生疏难懂的名言,我们可能的理解障碍会影响我们对正文观点的进一步阐释,这些都是新变教材的陌生,对教材的使用带来了挑战;解决这一挑战,就需要我们去思考每一个栏目的变化,研究教材正文,通过教学实践来迎战这些挑战。

    (3)正确认识教材栏目的不同定位。由过去的三个变成六个,怎样去完成?第一个栏目叫“运用你的经验”,拉近文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承认、接受个体化的生活经验,鼓励表达与分享,呈现方式基本上是“情境+问题”,教学导入使用(这样做非常浪费时间),能用的要尽量用充实,要用的跟教材的环节相联系,而不仅仅是吸引你的注意、调动你的兴趣、拉近你的距离;能用当用,不用也可,什么样的方式能把矛盾问题抛出来就用什么样的方式。

    第二个栏目“探究与分享”,是教材的主题栏目,展示矛盾引出矛盾,揭示矛盾,不同经验碰撞的过程,呈现是“活动+问题”,教材设计的活动情境都很好,问的问题有时却达不到生成观点的作用。我们可以保留活动的主旨,探索问题的改进,让问题与正文的观点生成搭好一个桥梁,坚持新教材好活动提供的背景,问题可能有一些偏大、偏空、泛泛的提问,把大问题拆解为小问题,从情境出发设置台阶式的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孩子不断生成对正文的理解。

    第三个栏目“拓展空间”,这一栏目是将生成的观点还原于实践,指导实践的一个过程,是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载体。有两种类型,一个是问题思考型,另一个是操作指南型,可以不用,把所学用于实践的过程,有的在课内能够解决的时候就用好它,也可以作为课内进一步深化的情境来用,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问题思考型的可以放在探究与分享中使用,有助于孩子观点的生成。

    第四个、五个栏目是“相关链接”、“阅读感悟”,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深化观点的一种资源,甚至是故事性资源,增加感知、案例的资源,帮助孩子理解观点,拓展经验,可以让孩子自主阅读,变为阅读资源,也可以作为活动探究的资源与素材。

    第六个栏目是“方法与技能”,它属于道路、钥匙类,也是行动策略,导向实践的脚手架,结合学情,结合孩子的问题去用,不同的班级、同一班级不同学生不应该是一样的,发挥真正的指导意义的评价。

    教材留白的处理。编者为什么要留白,首先要解决这一问题。教材留白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载体,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思考的机会、碰撞的机会,是孩子思考的痕迹,有孩子成长的足迹。不要担心孩子填不满,你两条,我两条,不在于这个空有没有填满,只要让孩子在思想上方法上有收获。留白在操作上,多种多样,可以随教学进程来完成,也可以课前或课后完成,不一定全部都完成,哪怕是小组完成一完成一份也可以,只要发挥作用。在应用层面上,留白不能当做完成了任务,一定要当做进一步提升观点总结方法的教学资源,这样处理我们的教学才有厚度,可以作为学习过程性评价的一个资源。从结果层面上,是否有助于教学过程的推进,是否有助于孩子问题的解决,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结果,不妨可以放一放。

    拓展空间的落实。从主题探究到拓展空间,不是弱化了实践性,而是强化了实践性,让孩子们学中研做中研,有思考类、实践类、操作类的拓展空间,教学中要做到内容、时间、方式的整合,三个角度去落实,可以做取舍,通盘考虑,一些内容确实不好用,有些是资源层面的指导,提供思考的资源或者获得资源的途径,提出学习活动明确具体的要求,更多是方法层面的指导,可作为这个单元的总结,也可以作为学习过程性评价,做一个交流和展示,提供展示、交流活动成果的机会,让孩子学有所获。

    名人名言的处理。以其精炼的语言和精深的教育作用对正文的观点发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了教材文化的厚重感,文化味很浓,也给我们带来了难题。对名人名言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解读,都有渊源和历史出处,要明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正文之中,与正文发生关系,就要挖掘名言的内涵,真正有效发挥其功效,正确理解,准确解释是前提,发挥有助于对正文理解的作用。

    (4)有针对性地接纳对栏目使用的总体建议。这么多栏目,这么多变化,我们在使用时或许会出现一些急躁或困难,教学中要对栏目进行取舍、整合、借力;取舍是哪些我能做,哪些该做,哪些必做,心里要清楚,就用一个角度去考虑,那些对教学有效的、那些对孩子思考有价值的、那些有时间保障的,我们都应该去取,反之,与此不相关的我们可以舍一舍。对于整合,很多拓展空间的内容、很多探究分享的过程内容,如果有相近的地方,可以相互整合在一起来用,精选一个栏目的活动做实做深。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来说,有些栏目有些活动走出去课时不保证,安全让人担忧,学校还不支持,我们要学会动脑筋,有借力的思想,要学会借汤下面,利用学校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的德育活动去实现,来解决集体活动中的一些困惑。学习就要理解新和变,把握好栏目,基础是要把教材搞明白,对教材的学习做到“通”、“懂”、“透”,要去通读教材,明确教材设计的思路,理清教材建构的逻辑,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学习的要求,把握单元、可、框题之间的关系;要精读教材,理解教材的正文观点,掌握教材的基本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熟读教材,准确而熟练分析教学内容。

    2.重视研究,共建共享,形成特色,提升效益。

    七年级上册有四个单元,我们分析内容有很多的问题与困惑,比如说有教材编写立意与教学观点的层次性问题,有我们已有的教学储备与新教材变化后的调整问题,还有我们的学生活动与教材活动设计匹配的灵活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三项研究,新旧教材对比研究、同课异构课例研究、微课建设资源研究。对于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如果以前使用的不是人教版的教材,一样可以进行对比,对比教材中的活动设计、问题设计、观点呈现、编排方式,在对比的基础上,力图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挖掘教材文本背后的立意,不仅仅看明白文本的意思,还要读懂文本背后所承载的意图,所定位的教学目标是符合教学要求的。比如开篇的第一篇内容,旧教材关于初小衔接很简单一个小框题都不到,但是,新教材法用了一个整框的内容在讲怎样看待长大,这样一个变化,对于我们来说,怎样理解?过去讲学校变化,学校变了,环境变了,课程变了,教师变了,是一种显性的变化;新教材也在讲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是成长的变化,是生命的进阶,不仅仅要讲适应变化,而是要告诉孩子们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变化,进入初中,我们适应了小升初的变化,对以后的变化积累了经验,为应对人生中的每一个变化做了很好的示范。新旧教材都会讲新,新教材讲了两个新,一个是客观存在的新,就是我们进入新的学校、新校园、新同伴,我看到的,是客观存在的新。其实还有一个重塑自我,我主动要赋予我的新,比如第六页正文“我的打算”,那是个“我”,其实想告诉孩子,你认识自己有多远,你自己就有多新,给了孩子一个成长的感觉,一个生命进阶的新。如果我们依然用旧教材的旧观念来理解这样一个框题,不外乎让孩子看到了客观存在的新,而没有使孩子因新而成长,没有因新而有自己变化的许愿。对今后的发展有所指导,顺理成章进入了第二框“少年有梦”。通过新旧教材对比,我们发现不同,及时作出教学调整,用熟知的教学思路去改变我们教学的惯性;用好我们已有的经验,同时探索新经验积累新经验。在新旧对比中还要思考教材的观点、文本的观点、隐含于文本背后的观点、依托情境分析依次生成的观点。

    同课异构课例的研究。做两个层面的课例研究,一个是相关主题的系列课例,另一个是新增有难度内容的课例。相关主题的课例研究,比如第二单元、第三单元都是以“情”这样相关来整合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做课例研究可以打通来讲,但在教学中的关注点不同,哪些是针对孩子们实际的困难与困惑,哪些是对孩子的未来有指导,相关主题的打通研究可以起到俯视教材的效果。

    新增有难度的内容课例研究。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这个话题,每一个课例都要去做学情分析,要针对学情、课标落实三维目标要求,要把教学环节梳理清楚,明确我们的板书要求;通过同课异构课例研究,发挥老师积极参与课例研究的热情,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不同的学情,有价值的目标研制,教学环节中素材的对比,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目标,我们的路径是可以不一样的,深切体会到,课例的研究让我们的老师找到了信息,也找到了自己研究的落点。同课异构课例研究,重要的一点是学情分析,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教学设计的过程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找到了孩子的真问题,满足孩子的真需要,达到了教学的真效果,把相对静止的文本活化了,会形成教师教学的风格与特色。对微课建设资源的研究经历了积累、建设、研究三个阶段,从无到有,是一个量的增长,资源其实很多,从有到多,实现内部的共建共享,同样的资源怎样做到精细化,做到典型化、案例化,以微课的形式,针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活动、新问题开展研究,把难点问题做成微课,为老师备课提供基础。共享的资源提升了活动设计的质量、问题研究的深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益提供帮助。

    (四)正确对待统编初中《道德与治》七年级下册教材教学实施建议

    1.坚持三原则,考量四问题——把握教学的方向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坚持三原则。教学是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立德树人;二是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道德与法治教学原则,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三是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道德与法治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1)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学应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性、学科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2)2011版实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两个突破。一个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首次列入课程标准的要求。思想方法是指,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观察、研究事物的和现象所遵循的规则和程序。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演绎思维法是指,从普通到特殊进行推理。归纳思维法是指根据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原理而进行推理。

    另一个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这是本课程基本理念提出的新观点。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的知识的落得,经验的积累,德行的修养都是自己自主完成的。道德品质必须靠人独立自主养成,任何他人均无法替代。道德不能出于被动或被迫,而须全靠人主动地去践行,才能使自我成为一个具有道德水准的人。

    (3)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思考四个基本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学习结果分类、教学任务分析。我们怎样到那里去?学与教过程、结果与策略适配、分类教学。我们是否到了那里?评价业绩表现;教学评价是否有一致性?教学实践的三种取向,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忠实取向,基于教材,在遵照文本的基础上实施教学,这是机械师;调适取向,基于教材,注重整合使用文本设计和实施教学,这是调酒师;创生取向,以教材为蓝本,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结合教与学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文本设计和实施教学,这是设计师。

    2.立足教学实际,把握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了解教材的特点,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教育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学生要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增强道法学习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如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

    (2)了解和研究教材内容表达逻辑与要求。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的栏目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

    (3)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重点。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业关注的话题、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提炼,使教材成为联系现实生活与实践的桥梁。采用有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广泛吸纳世界文明成果,使之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具鲜明时代特点;既彰显中国立场、又开阔国际视野,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

    (4)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现状和学习需求,强调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实现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性的有机统一,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实效性。

    (5)采取多种方式,开发与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学校要发挥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整合不同类型的资源,注重就地取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要高效利用“运用你的经验”栏目生成的资源。

    3.注重情境体验与对话生成,激发学生真实表达

    (1)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法是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2)强调教学的开放性与生成性。教材强调师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存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开放性。

    (3)如何对课堂生成部分进行恰当的承接、整合、转化,是对老师的挑战。激发、倾听和尊重,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表达。提问、追问和反问,比较辨析中引导指导教导;平等、开放和包容,学生的心声童真不解误解;期望、赏识和坦诚,感同身受自我反思、引领。

    (4)不同的提问引导学习者对问题会有不同的思考。如果你要引导辩论的发生,你或许可以进行类似的提问:“其他人可能推荐什么解决方法,你觉得的推理怎么样?”如果你要促进折衷的发生,你可能会问道:“是否存在一个两全其美的或者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如果你希望学习者能够权衡不同的认证,或许你可以问:“哪一方更有说服力?为什么?”提问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脚手架,支持他们自己进行提问进而引导他们对问题的分析。

    4.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性评价

    (1)道德与法治课学业评价五种不正常的现象。注重记忆,不注重能力培养;注重书面测试,不注重其他测试手段;注重容易量化的目标,不注重不易量化的目标;注重分数名次,不注重起点和进步;注重终结评价,不注重形成生评价。

    (2)国际上教育质量评价的趋势。评价内容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核心;评价方式强调发展性、进程性评价;评价方法日渐科学化;评价功能突出反馈与改进。

    (3)主要评价方式。观察,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设。

    (4)评价实施要求。①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积极性。②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突出形成性评价。着重评估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水平。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③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5)道德与法治课考试评价改革趋势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2020年,形成结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2016年9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中考改革,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

    2016年10月1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的改革要求: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等。

    教育部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5.加强教研活动,引领教材使用

    (1)直面挑战,回应教师的合理需求。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实问题是,教材设计的先进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本身(如下册增多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难度、制约课程教学改革的不利因素仍存在等。

    (2)强化教材研修培训。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跟进式教材培训力度。开展专项学科教研,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技能、问题设计方法指导、课例研讨、案例研究、从课程标准到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等,通过加强研修培训和教研工作,促进教师更新学科知识,更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带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实效。

    (3)开发高品质的课例资源包。内嵌、外链、教学生成的资源开发与使用指导。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要统筹规划、指导和管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4)确保道德与法治社会活动的有效开展。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以及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充分结合本地实际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深入的活动探究。学校可以根据实践活动课的需要,灵活安排课时。对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给予资金保障和活动条件的有力支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刻领悟培训会议精髓,积极发挥教改引领作用 ——参加七年级道德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wu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