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能力
深刻领悟培训会议精髓,积极发挥教改引领作用 ——参加七年级道德与

深刻领悟培训会议精髓,积极发挥教改引领作用 ——参加七年级道德与

作者: 酒泉教研通讯 | 来源:发表于2017-09-05 15:15 被阅读245次

    毛德军

    5月24日至26日,有幸作为本市代表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成都举办的“七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材培训班”,观看学习了朱之文副部长的视频讲话精神,聆听了12名专家、教师对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材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情况、教材编写整体思路、内容系统解读、实施建议及教学经验分享,不仅对新教材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而且明确了实教方法及获取了一线教师的试教经验,收获颇丰,思想得到了升华,新教材有挑战,但更多是机遇。下面谈谈培训收获及感想。

    一、懂得并理解了国家统编教材的意义及部署要求,增强了落实新教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1.增强政治敏锐性,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充分认识编教材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这不仅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而且凝聚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七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材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根据习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关于加强教材建设的指示精神,教育部会同中宣部组织名家历经五年多的时间,凝结一线教师的心血、智慧和经验,精心打造而成。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国家层面统编,体现了党和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行为,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并不多见。这套教材有别于以往的《思想品德》,它不是出版形式的简单调节,不是名称的简单替换,而是落实党的政策、方针的重大措施,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习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的必然选择。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事关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事关义务教育质量;事关办好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新教材的出台,具有重大意义,影响深远,是教育界翘首以盼的大事,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最有力最可信赖的抓手和优秀载体,必将极大地促进和提升道德与法治建设改革与发展。作为一名德育课程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切实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和把握新教材的现实意义,坚定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教研优势,加强舆论引导,勤于思考,切实做好新教材的培训、使用、教研等工作。

    2.切实准确把握教材理念,从把好学生意识形态关口的角度认真落实教材施教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挑战依然存在,而且更加隐蔽,更加复杂,极端分裂势力把教材作为突破口。近二十年,港独、台独对义务教育学生进行洗脑教育,台独分子从修订教科书入手,让青年学生忘记过去,忘记历史。香港学生“占中”也是这方面的影响,面对国际国内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大环境,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警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材是提升质量的重要载体”;教材是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从小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和国家情怀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增强抵御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在我国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意识形态的风险和挑战一直存在,而且变得更加隐蔽更加复杂更加尖锐,人教社统编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制》,由教育部整体规划,系统设计,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教材强化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从价值导向、新思想、主要内容等方面,把好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关的战略选择,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落实,教育目标能否实现,一方面是为了,在三科教材中丰富和拓展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进一步厚实立德树人的土壤,是为了解决原来教材建设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做,从顶层设计上、从体制机制上把好意识形态关。我国义务教育正处在改革和转型的时期,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随着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之后,老百姓更加关注上好学的问题,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需求更加强烈,老百姓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统编教材是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奠基工程,对于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国家情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意义重大。教材是体现教育质量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任何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需要通过的承继和呈现。国家层面编写教材必将对提升义务教育教材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思想和内容,并进行了试教试用。

    教材试教一年,从理念层面,突出了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德育为本。这套新教材是关于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穿始终,着力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教师通过施教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二是突出能力为主。每课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索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栏目,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选择问题情境,从细节活动精心设计问题,通过系列的学习活动设计,促进知行合一,注重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三是突出基础为先。教材紧紧围绕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任务,着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基础就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围绕“四基”设计体系框架,精选内容,删繁就简,为学生健康成长和能力培养打好底色。

    四是突出创新为上。教材编写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观点,将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等纳入教材,体现时代性。比如,道德与法制教材中使用了反映国计民生的最新数据,体现了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在更新教材内容的同时,还注重了呈现方式的创新,充分应用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3.精准把握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强化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程介绍了主要的传统节日、民歌民谣、历史故事、服饰建筑、科技成就、传统美德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内容。低龄学段主要以日常生活中基本文明素养教育为主,通过春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传统礼仪和基本礼节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高龄学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古代辉煌科技成就开展认知教育,让学生感受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并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革命传统教育,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的革命事件,选取邱少云等革命英雄、革命故事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继承和发扬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国家主权及国家安全教育,主要是在历史教材中进行强化,强调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安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主要体现了习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法治教育,主要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体现,在教材有机融入法律知识,注重培养法治意识。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置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六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专章编写法治教育内容,集中讲授宪法等法律法规,其它章节结合相关内容嵌入法治教育,涉及31部法律法规,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扎实做好教材的使用,关键抓好使用落地的工作。

    二、高度重视,准确把握国家通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精神实质,抓好使用落地的工作。

    1.正确认识关于“立”什么“德”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一连串的自我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哲学命题。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们为何出发,我们走向何方?那么到底立什么德,这是个永无止境的话题,既要坚守又要与时俱进,伴随着德育课程六次大的调整,德育课程究竟立什么德?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课题。以前的德育课程立的是大德育之德,当下从课程性质而言名称变化了,但初心不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意义与价值与以往的德育课程是一脉相承的。从核心价值来看,是一门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从培养目标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现代公民思想、政治、心理等素养的课程。

    我们反思这门课程的方法变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德育课程政治化,泛化政治表现,一抓就灵,一通百通,相应的形势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第二个阶段是德育课程常识化。多元目标,强调分类实施,力求理论知识常识化,这个阶段的形势背景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三个阶段德育课程生活化。回归生活,强调学生现实生活的轨迹,以生活逻辑为主线,以人为本。德育课程的改革经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大的阶段。那么课程究竟立什么德?我们有过泛化政治和淡化政治的两个阶段,淡化政治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弱化了政治思想教育。泛化政治就课程发展来说是封闭僵化的老路,淡化政治就是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意味着始终把政治教育置于立德树人的主导地位,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就是对课程核心价值的把握,称之为“一元主导”。走出僵化封闭的老路,就意味着要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拓展德育途径,划分德育的层次,这是我们对课程发展趋势的把握,称之为“多元并举”,如果要认同当下课程改革“一元主导”、“多元并举”的格局,需要辨析一下三个基本点:

    一个是内容与层次的关系。一直以来对课程实施时效性的看法,有一种说法,我们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教育,因而提出要淡化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张,这是一个误区。如何解决统编教材的重大意义,探讨类别与层次的划分,要区分意识形态与其他德育内容的不同,它们之间有不可替代性,这叫做路径依赖;把握意识形态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要坚持意识形态教育对其他德育目标的引领和主导,政治教育目标设置始终是第一选择,政治优先,要明确意识形态教育与其他德育教育的实施都存在高低层次划分。要把类别之间的关系,层次之间的递进的关系联系起来,着眼于教学的综合效益来整体规划课程体系,混淆与割裂类别与层次的关系不可能真正阐明立什么德。

    第二个是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的把握。整编的纠结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整合起来统帅起来引领价值观,着眼于目标体系的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核心就决定了课程整合能够采取“一元主导,多元并举”的格局。着眼于内容体系整合,普世价值从来没有共同奉行的一个标准,它无法阐明大德育课程的中国特色。因此,唯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阐明立什么德的全部问题。

    什么是课程立德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什么最重要?理想信念之德最重要,精神成长之德最大。

    课程不是一个包,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要正确看待过于学科化的倾向,把所有德育课程都包含在内的倾向,即德育工作被课程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立德的功能,面对课程独特的综合性,有中华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基因。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新编教材具有不同的核心价值;作为学科体系当中的一门科目,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德育的教育功能,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德育课程立什么德?概而言之立德就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

    2.正确认识关于“树”什么“人”的问题。“四有”的培养目标我们都不陌生,这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总要求。2016年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为中国教育树什么人勾画出了的基本思路。如果学生发展素养是学校育人价值的表达,那么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目的。过去讲素质,现在讲素养,素养是后天的实践滋养起来的。学生核心发展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就在于不是直接经验而获得的,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学科素养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它有赖于特定学科学习的滋养,需要学科知识、技能来支撑的学养。学科核心素养,它凭借特定学科课程母体而孕育出来的素养。培育核心素养来主导课程育人的目标已经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习而逐渐获得的关键能力、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政治学科里,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价值观念、公共参与,在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之中,我们在把握核心素养四个要素独特价值的时候,可以依次归结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在公民培养的框架中共同展示着课程育人不可替代的意义。所谓信仰是指有着共同理想的信仰,即政治认同的理想信念,所谓思想,源于科学理论的思想,即理性精神的结晶,所谓尊严,自由、民主、平等、公正价值取向的尊严,唯有法治才能使人有这样的尊严,所谓担当,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和义务,也是公民参加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担当。无论中国怎样,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在黑暗。你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中国就不再黑暗。

    3.科学吸纳课程实施与编写的经验,弘扬正能量。中国改革极有可能出现非常活跃的时期,是当前各种意见的最大公约数。德育课程,一直以来,不少参与者有最大的担心,这种活跃性与方向性相互干扰,常常为了其中一个而不惜牺牲另外一个,两者高度契合才是发展之福,课程发展之道。在这里,我们要正确看待三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如何看待是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的关系,我们给学生提供的结论和观点,就是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就是插自己的旗帜,论自己的道,以促使学生听之、信之、仰之,在我们的教材中如何表达中国立场,展现中国风采,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处理好内容与层次的关系,对教材编写立意的理解和把握显得十分必要。第二个就是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于你提供的教育是否真实,只要真实就能释放正能量,也唯有真实才能释放正能量,这里面就有一个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问题。第三个就是课堂主导与市场主导的问题,我们讲三贴近,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主流价值观与多样化问题,如何使学校教育与主流媒体、家庭教育能同频共振;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问题,坚持正面教育并不讳言反面教育,学校教育不是只讲正面,社会影响也不全是反面的,真话比假话重要,不在于正反与否。所谓输出传递正能量,并不仅仅依赖反面教育,而是两面都能讲,都该讲,善与恶,荣与辱,是与非,我们的坚守与出击,同样要旗帜鲜明,非如此,不能形成正能量。要用专业的思维面对真实的情境,反思具体的经验,我们才能理直气壮的坚持正面教育。

    4.正确把握新教材的看点,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以往的教材使学生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并不在于信息量的多寡,而在于内容的空泛,推理的直白,结论的僵化,过多的从概念和概念的推导,不大关照学生当前的生活,给他们预留的思维空间太小,想什么,怎样想,或者已经没有手段让学生想,或者不让他去想。新教材有办法引导他们怎样想,想怎样?新教材有三个看点,第一个是强化辨析,这是社会转型期的一个必然要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互联网+”,从社会思想文化的对学生施加影响看,过去是界限分明,一清二楚,现在是多层面的,复杂性呈现出来了,相互激荡,相互交织,交流、交互、交通,其中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还有渗透与抵御。从学生个体发展来讲,体现了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从教材编写的要求而言,是一种和谐的取向,前提就是多样。从过程上讲,过去讲接受式教育,现在讲研究式的教育,无论着眼于思想的发展,还是基本价值观的确立,学生都要经历自主辨析的过程,唯有辨析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教育。

    5.操作层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方式。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操作层面,作为教师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操作辨析的过程,要把握过程性,掌控住辨析过程的导向性,处理好辩题的意义性与技能性之间的关系,辨析不是辩论。第二个是优化案例,着眼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不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案例的选择、编写、使用既是教学的载体,更是实施评价的形式,第三个是淡化定义,形成概念的要求并没有错,错在对概念定义的要求,错在对把定义的复制当作形成概念的标准,错在把规范当成了目标。要给学生创造这样的生态,鲜明指出价值观的前提下要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给学生提供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这是德育课程担当立德树人使命的必然的选择。

    三、要初心不改,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新教材新背景,与时俱进。统编的大背景,主要是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大中小每个阶段法治教育的要求。基于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修订的2011版课程标准实践的经验,巩固成果,与时俱进,进一步彰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编写的。坚持了三条基本理念(2011版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显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法治教育内容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以特色、有机、渗透相统一的方针,一以贯之。教材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里面的针对学校教育的一些要求,更加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现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鲜明地反映国家主权的认同,准确地表达民族宗教事务的认同,凸显家国情怀,加强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教育。课程的名称改了,基本依据来自习总的阐述,“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特别强调道德支撑,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新教材新理念,格调清新。教材秉持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把道德价值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处理好知识、价值、生活之间的关系,注重品德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培养,着力引导教学过程的改革,更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参与性。教材高扬青春文化,陶冶情操,更好地使用优秀文化,教材里面穿插了许多的美文、朗读,提升德育课程的人文性。凸显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作为初中课程的重要底色,把自然生命、伦理生命、精神生命渗透于三个年级的教材的编写之中,七年级最突出,用一个单元开启了生命意义的探讨。

    3.新挑战新机遇,迎难而上。针对课程立德树人的论证表明,名称改了,其实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大德育之德,这是个大原则。挑战一,如何优化课程整合方式。名称改了,思想教育怎样办?作为课程名称的道德不是狭义的道德规范,课程已有的目标依然包括思想、政治、心理教育。课程整合的方式依然遵循2011版规定了三大板块四个方面,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反复呈现,螺旋上升,是一个同心圆的结构,在教材的三个年级里面重复重合,怎样避免似曾相识?同心圆怎样去设计,交往、学习、集体等递进关系更加清晰。核心价值观的融入,采用显性与隐性进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怎么看综合与分类的关系,不可偏废,这次课程改革强调内容、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想联系,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当下课改的一个标识,反映了课程结构由泛化政治一元结构向注重多元的综合结构转型,仍然坚持整体规划、分类实施这样一个原则,才能对学生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每册教材每个单元都要确立整合功能标识意义的核心概念,用核心概念来统领教材的逻辑框架,统筹内容目标这样一个思路。这种整合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基础教育突出特点,更体现了初中德育课程建构综合性的特点、原则;惟其如此,才能总揽教材的布局,才能走出疑似重复的框框,感悟到形散神聚,散而不乱的境界。

    挑战二,如何使生活主题承载德育目标,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判断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引申观点,这是生活主题承载德育目标的基本路径,而就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言,这一路径就是学生自主经历由鉴赏批判性思维主导的过程,唯其经历这一路径才能对学生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一个是回归生活,强调生活化,如何从生活化走向高大上,向死而生,生命意义教育是教材的一个特色,讲这个主题的时候,如何来定义成功者,人生的目标,提供的榜样,成功者大多数都是平凡人,生活是过程,结果是补语?还有就是深入浅出,如何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现在的教材是润物无声,从显性到隐性,浅进明出的方式。强化观点,怎样使学生的思想更有含量。

    挑战三,心理品质的教育。首次把心理品质纳入德育课程,心理品质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领域,德育课程能不能成为心理品质教育的载体。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加强心理品质的教育,两者是互补、相互支撑的关系,提高道德教育效果,把心理品质与德育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如何实施法治教育?上世纪八十年,在中学开设了法律常识课,法律教育目标进入了德育课程,法律教育的方式与实施经历了几次变化,总体上权重在课程目标体系中越来越大,标志着中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毋庸讳言,如何在新教材中安排法治教育的内容,法律知识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法治教育的目标设置与实施,对全体学生来讲,更加明确的阐述这个问题,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澄清下列问题,我们的法治教育与普法教育是不同的,是有教育大纲的;课程与专项法律教育也是不同的,我们的法治教育是一种法律的基础教育,用学生听得懂得话去开展教育,与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不同,与一般的行为规范的教育也不同,不能归结为养成教育。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法治教育如何统筹课程体系,如何融合道德教育的要求,都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讨,这对于我们深入把握课程立德树人的任务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知难而上。回顾课程改革,总体上是积极的,开放的视这一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不能淡忘初心,而盲目的推崇所谓新观点,也不能指望回归老路的方式去避免走上邪路;课程改革与发展之路需要借鉴国外经验,面对世界多极化复杂化的局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博采众长;课程改革取决于亲力亲为的实践,坚守理念,需要在改革中凝聚共识,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四、精确把握统编教材整体思路,用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统编教材于2012年3月开始编写,五年多时间,几十次的审查,教育部约请了大量的社科院法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学科专家组成庞大的编写团队,北大、人大、清华、华东政法等法学专家加入编写团队,还有一线教研员进行审查,帮助编写组完善教材,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大力支持,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套说真话的教材”。它的特点是用道德的教育方式解决道德的问题,以核心素养为指向,走向深度学习的教材。以前的教材,假大空,新教材回归真实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直面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讲好真话、主动探索问题。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直面问题不是暴露社会的阴暗面,而是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看待问题,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埋下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通过说真话来达到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用道德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前的教材轻视道德实践,重视道德灌输,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以考定教,考什么教什么,达不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新教材则以学科素养为主线,用教材多样的呈现方式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少年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深度学习作为二十一世纪必备的能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应有之义。教材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灵活应用学科知识解决课堂和未来生活中的问题。活动设计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是一个多向复杂的过程。

    1.价值观引领贯穿始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条目在什么地方何时出现都形成了一个体系,让核心价值观照亮学生的思想,把党和国家的要求、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之间找到结合点去设计课程内容,依据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内容层次推进,设计多种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不同角度侧面去认识、感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机结合,有的是故事、有的是格言、有的古人的修身条目,帮助学生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精神链条,涵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精神。

    2.生活化取材,很接地气。从学生日益扩大的生活范围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有机整合活动内容,坚持生活与知识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道德生活、法治生活;让学生学习过道德生活、法治生活;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从他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生活的一个起点。

    3.主题式编排,由近及远。教材编排以生活为主线,围绕主题,来自学生的自我,选择知识,创设情境,展开思维,体验情感,七年级的教材,从我到学校到国家到社会,整合自我认识与他人交往、与国家、世界关系来设计。

    4.开放性设计,知行统一。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引领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的革新,更多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角色扮演、体验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在生存性的活动中善于思考、习得方法。活动设计开放性、生成性是一个特点,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大大丰富了,从课内拓展至课外。

    5.适应新时代,内容更新。教材编写了五年,我们国家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要求落实体现在教材里,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的课程标准是2011年修订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大纲是总的依据;大量的教育主题加了进来,比如生命教育、法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现了与时俱进。

    6.试图搭建思维脚手架。随着课堂讨论的不断深入,展开思维,深化对内容的学习。呈现方式上,创情境导入、直面矛盾与困惑、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教材中有大量的的方法与技能的内容,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学生就可以积累一系列的方法与技能,也还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去丰富。比如拓展空间,可以纳入教学设计也可以不纳入。从知识的讲授转换为价值,淡化知识,关注是否获得体验。告别简单的对与错的方式,走向双向平等对话,知识附于价值,你找不到过去所谓的知识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增强情境体验与对话,敢于善于放手,放手、放手、再放手。

    五、准确把握教材内容,认真研读、挖掘,创造性处理教材、拓展教材、开发资源,提高教学开放性。

    (一)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是对小学教材的衔接和深化,是初中六册教材的开端。本册内容的构建注重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初中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范围为基础,以后不断深入,螺旋式上升,为后续同一主题的深化播下了种子。教材的核心教育主题是“关注生命成长”,涵盖、整合有关学习、自我探索、交往和生命等话题。从引导学生生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依据课程标准中内容的相关要求,设计了四大主题板块,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第一单元成长节拍,开端阐述,统领全册,以初中学生生活的逻辑为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理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并贯穿始终。在具体落实上,主要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其中,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按照落实、落细、落小的原则,显隐结合,由近及远、渐次展开,实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全覆盖,从而使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不断深入。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在关注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机结合,富有中国文化风格和精神气息,在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中涵养当代中国少年的品德。其次,在案列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探讨“学习”这一话题时,把“学习”的繁体字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学生兴趣,然后从《礼记月令》中对学习的论述开始,展开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内涵。第三,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力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上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以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3)准确把握学科特点。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一方面,课程将伦理道德、心理学、法学、政治与国情等做知识整合,形成综合课程。例如,在“家的意味”一课中,从“家规”“家训”以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特别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体味中华文化深厚的韵味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和法律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教材注重过程和实践,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在问题的分析、观点的呈现方面,力图给学生提供思维、判断、选择的条件,让学生结合所学、所感,通过实践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以达成教学目标。

    (4)科学遵循育人规律。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此,教材以栏目来精心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并喜爱的活动,在讨论与分享中达成共识。

    2.深刻分析七年级上册教材单元内容立意

    本册教材有四大主题,成长、友谊、师长、生命。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作为对初中生活开端的阐述,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既是学生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起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对于刚刚告别小学生活的学生而言,中学时代是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感受,也可能有各种困惑和问题。教材不是让学生被动去适应这些变化,而是引导学生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赠给自己的礼物,认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各种可能,接纳变化,在积极面对学习、自我探索中成长。

    教材拓展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命是一个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过程,学习没有终点。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学会交往,处理交友中的问题既是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在本阶段的核心任务,也是初中生活逐步展开后学生实际的需要,在学生生命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被作为学生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提出。良好的交往品质和交往技巧能力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获得人生的幸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本单元从交友方面使学生体会相互依存的生命关系,一方面在交友中体验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认可、关心和支持,从而体悟到人人需要接纳、支持和帮助,这有助于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青少年时期的同伴关系不仅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朋友之间的亲密感也进一步增加。这一方面提高了中学生友谊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交友态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学习”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似乎并不太重视学生的交往,认为学生和他人的交往不需要学习,是自然而然就拥有的一项能力。本单元密切关注学生在建立友谊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有具体方法的指导,但并不掉落在技巧中,而是引领学生探讨友谊的特质,理解友谊的内涵,感受友谊的力量,从而能够提升友谊的品质。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承接上一单元学会与同伴交往,本单元则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继续与延伸。师长是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和师长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质量。到了青春期以后,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凸显,他们要求摆脱依赖、走向独立的愿望和行动增强,有时会和师长产生冲突。教材不回避青少年成长可能带来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在尊重学生的独立愿望、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近师长,看到冲突背后“爱”的流动,通过主动对话和交流达成相互理解。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生命,是一个温暖的词。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世纪初以来,指向自然生命为基础的讨论生死现象,普及生命知识,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安全与健康,求问生命意义与人生幸福等等,含有明确的生命元素的生命教育开始兴起并渐成潮流。它体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不断觉醒,是社会进步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七上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对初中生开展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教材针对中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通过活动与体验等,使学生从认识生命到敬畏生命,从守护生命、增强生命的韧性到探寻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情怀。本单元内容在七上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本册书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虽然课程设置上,只作为一个单元内容来呈现,但对生命教育的关切作为法治学科的核心理念,贯穿教材始终。

    3.精选方法,充分发挥教材特点

    (1)注重导言的引领作用。单元导语、课导语的设计有思想性,既能贴近学生、引发兴趣和渴望,又简洁明确,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冲击,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或问题的反思。文字有总括性、提纲挈领、要言不烦。

    (2)重视教材的思想性,避免表面化。教材在不同的主题上力争有所突破,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思维张力,避免低幼化。力求避免认识上的表面化,逐层深入,不断递进,通过一定的思维路径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向纵深发展,走向全面和深刻。

    (3)精心设计问题,增强思辨性。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应当是面对真实生活的对话、感悟、体验的关系。教材用学生的视角思考和表达,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情感。

    (4)贴近生活,而又引领生活。生活是具体的,也是复杂的。教材以学生具体而复杂的生活为起点,将各个资源的内容、活动设计、组织编排等的目标聚焦于道德价值观的探讨,引导师生一同发掘并践行正面价值观,采取以价值观为中心的视角去组织和分析材料,在活动后用征文进行引导。正文语言清新,言简意赅,平和而有力量,体现出讨论与对话的姿态,有开放性和思想张丽,有价值方向而不失公允。

    (5)栏目形式多样,各具功能。教材设计有分享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五个栏目。

    (6)版面设计新颖,生动活泼。教材在正文之外,穿插了大量的反映真实场景的图片、生活气息浓郁的铲土以及创意美感十足的表格、图示等呈现学习内容,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使教材变得可亲可近,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二)全面吃透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

    1.教材编写的依据。新教材编写有两个依据,一个是2011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还有一个就是2016年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内容上考虑承接七年级上册、开启八年级。从整套教材的编排来看,七八九年级有相对不同的侧重,七年级以学校生活为主,八年级以社会公共生活,九年级以国家政治生活及全球视野为主。七年级在内容编排上主要关注学生以学校生活为主的自我成长,这里的自我不是一个狭隘的个体的我,初中学生三年的自我成长是个体的自我与社会性发展的我相统一相联合的一个大我,通过不同身份的转换,社会性的我不断扩展,作为初中生、作为同伴同学、作为学生、作为子女、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和其它社会生命关系,这样一个身份的扩展,使得社会性的我的范围不断扩大,是一个大我的思想,不是一个小我,所以,七上主要考虑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的“成长”,小学生变成初中生了,即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成长机遇与挑战。

    到了七年级下册也是一个身份的变化,主要考虑学生从儿童进入青少年的“成长”,进入了青春期,即基于身体发育的变化,身份转换带来的成长机遇与挑战。这是七上与七下教材分割的特别明显的一个点。还有就是考虑了与八年级的衔接,七年级以学校生活为主,八年级更多的是以社会公共生活为主,社会公共生活对孩子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同呢?孩子以学校生活为主,是在熟人圈生活,不管老师还是同学,都是认识的人,更多的是讲熟人圈内的共同生活,学校生活里常常用共同生活的概念来描述关系与状态;到了公共生活里面,他面对的更多是陌生人,关于公共素养的培养与学校里是不同的,如何面对彼此陌生的共同生活,这是两个重要的本质分别。到了七下就要做一个区分点的衔接,怎样让孩子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的社会,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适应性发展,这是孩子社会适应性最早的更大的一个拓展,从家庭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到小学,都会面临明显的适应问题。当孩子从熟人圈走向陌生人圈的时候,他们背后的适应性问题对孩子来说是更多的。七年级下册,就要来做这个衔接,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校集体生活中,逐渐融入公共生活的要素,逐渐渗透进去,并扩展部分社会公共生活的内容。有两个重要点是放在集体生活之中还是融入公共生活的要素,有两个明显的要素是融在集体单元,主要是放在第八课,我与集体共成长里面,另外一个就是整个第四单元,部分拓展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内容,让孩子们来学习法律知识,这就是七年级下册教材编写内容主题上的一个定位。这样的定位教材编写就不得不考虑学生在青春期的生命成长和自我发展的一些特点及一些问题,学生生活圈的扩展和逐渐丰富的社会兴趣,包括他的基于认知思维发展的特点,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敏感。当前社会发展,学校教育的要求和挑战,一些新兴的教育思考、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法治教育,这些内容都成了七年级下册编写考虑的因素。

    伴随着发展学生身心的迅猛发展,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生活矛盾也开始凸显。基于以上,七下内容设计上主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考虑学生青春期身体发展的特点,成长的问题和矛盾作为一个基础,突出“成长的不仅是身体”的基本观点,考虑进入青春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情绪管理、情感发展、学会过集体生活,树立法治信仰并学习过生活等;提炼确定了“青春时光”、“做情绪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以及“走进法治天地”四个学习主题。

    2.体现教材编写的原则与特点

    (1)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既体现在有专门内容主题的设计,也有每个单元有部分的落实、渗透方式来呈现。从主题的设计来看,有两个突出的内容,一个是第三单元,集体单元,第七课“共奏和谐乐章”,整个课都以“和谐”价值观为引领,以“集体主义”为依据,帮助学生学会处理集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不同情形的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小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第二个很重要的内容是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明确以“法治”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怎样引导学生对法律的学生与生活产生联系,重要的就是有没有法治观念,意识到法治是什么,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这是从专题教育的方式来落实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有就是每一个单元都有部分落实或者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在“青春时光”里,特别突出的体现了“自由、友善、文明、爱国”等内容,青春生命的自由,男女同学交往的友善,作为青少年“行己有耻”,爱国就是对青少年的精神追求,家国天下的情怀。“做情绪的主人”里,也会涉及到人际交往的问题,情绪需要表达,情感需要交流,情绪情感与他人是分不开的,就会涉及到“友善、文明、和谐”等。第三单元在“在集体中成长”里主要涉及到“公正、平等、敬业、友善”等,对集体的责任和担当,与进入社会“敬业”是相关的,好的集体有一个特征是“友爱”、“友善”;在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里,也渗透了“公正、自由、和谐、爱国”等内容。从法治的角度感受法治与生活的关系,法律是保障人的自由的,但不是绝对的自由;要有参与中国法治建设的意识,就有一个“爱国”价值观的渗透。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七下每一单元都有优秀文化的渗透,其中,既有内容主题、教材语言、阅读链接等显著形式,也包括探究活动等隐性形式,着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引领。

    (3)体现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法治教育。教材关注青春生命,凸显生命教育底色,隐含公民意识教育。立足于青春生命成长,教材对一些内容的编排和处理做了新的探索,比如,第三课“青春的证明中”,“飞翔的力量”包含着自信、自强的内容,为什么这样处理?过去相关内容的教学更容易则重于三段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这容易导致狭隘地为了自信而自信、为了自强而自强,容易变成大而空的道理,很难真正打动学生,基于生命教育的视角,引导学生自信自强是青春生命成长的渴望、发展的无限可能,它们需要内在力量的支撑,自信自强就是飞翔的力量。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融入“共建”等公共生活的元素,引导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培养公民意识与能力。教材的设计尽量留有对话、探讨、磋商空间,其背景意图主要指向公民意识教育,希望课堂互动中的表达与分享允许不同观点的展开,能够通过讨论获得共识。

    (4)依托知识,超越知识。教材力图处理好“知识”、“生活”、“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为起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个体经验的表达、分享、交流、碰撞、扩展等为线索,以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为脚手架,促进学生道德知识的生成。

    5)直面矛盾,展开对话。学生在青春成长、过共同生活、过集体生活中遭遇的困惑、矛盾与冲突,将其视为值得展开道德探讨与对话的重要议题,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契机。

    (6)基于学生发展特点,注重教材对学生思想引领,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单元设计上力求体现思想性,希望在相关主题的学习上实现思想引领。教材呈现力求遵循一定的思维演进路径,希望引领学生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入或者扩展。

    (7)强调行动意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探索如何引导学生从感知、理解走向行动的更有效的方式,希望通过具有可操作性性的行动策略,指引学生“如何做”;进一步增加实践性的活动设计,并专设“拓展空间”,鼓励、指导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延伸学习和探索。

    (8)注重引导初中生自我意识在逐渐扩展的生活中获得健全发展。教材设计强调要在各种关系的互动中引导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七下将学生在发现自己、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与师长相处、学会处理各种生命关系后,进一步扩展生活圈,强调青春生命的自我意识在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过集体生活、在参与更多关系的互动中获得健康发展,同时为八年级进入公共生活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

    3.明确解读单元设计与立意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作为七年级下册起始单元,统领全册,奠定七下青春生命的底色。内容主题聚焦“青春”,基于却不局限于“青春期”,视青春为人生经历的一段重要时光,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时代”相呼应。着眼于青春,不仅关注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更强调从“身体——心理——精神”的整体状态来看待青春生命成长;不仅关注三年初中的学习生活,更希望为人生奠基。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过去教学更多关注学生进入青春期的问题表现,教育引导侧重对青春期问题的疏导。本次设计与编写肯定青春、欣赏青春,希望更为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青春时期的生命成长,不仅是身体发育、心理发展,而且包括精神发育、思想发展。

    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本单元接续青春生命成长的主题,聚集初中学生在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情绪特点与广泛意义上的情感生活。从“情绪—情感—情操”的完整链条促进初中学生的品德心理学习,以及教学在道德与价值观层面的引导。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其情绪容易出现“急风暴雨”和“闭锁”的极端,心理情绪的偏差容易导致行为的偏差,帮助学生恰当认识自我、发展品格、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设计与编写,在心理教育的进程中融入道德与价值观教育,对于青春期的情绪的自我觉察、认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文明、和谐等)的引导,将情绪管理从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调节扩展到人际交往中具有伦理学意味的情绪表达、情绪感染。由于当前教育对学生的情感生活缺乏关照和引导,另一方面,课程标准中有关初中生情感生活的内容点尚未被较好发掘。教材将“情感”作为学习主题,内容设计关切初中学生在广泛意义上的情感生活。

    教材认为情感伴随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发展,持续且具有稳定倾向地影响着学习和生活,着力引导初中生的情感在生活经验的不断扩展中更加丰富、深刻,倡导初中学生不断创造、积累美好的情感体验,传递情感正能量。这些内容恰恰是青少年时期将核心价值观植入心灵,形成健全人格和性格、涵养宽广博大情怀的重要基础。

    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对初中生而言,日常的学习小组、班级、学校、社团是能够带来归属感的“集体”,集体生活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原地,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又是相辅相成的。

    教材设计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教育,重视和培养人的责任担当,同时重视集体中的民主与自治,发掘集体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强调集体对个性的丰富与完善,引导学生学会过共同生活、公共生活,使集体主义教育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的方向拓展。教材力图避免单方面告知集体主义知识的方式,着力从初中生已有的集体生活经验、对集体在感受出发,强调集体对于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

    教材直面集体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矛盾与冲突,针对不同情形展开有针对性的引导;将集体主义原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过程,帮助学生在冲突的解决中获得社会性与个性的不断发展。集体也需要不断发展,集体生活是在个体不断参与、建构中生成的。强调集体对个体成长的价值的同时,需要帮助个体意识到美好集体不是先在的,集体是不断进步与个人的责任担当、不懈努力休戚相关,集体的进步也体现着个体的锻炼成长。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本单元是法律版块的起始单元,八年级下册设计为法治教育专册。

    法治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传统观念谈及法律更多突出国家强制力,体现法律庄严、令人敬畏的一面,因此,教材设计力图展现法律包含的公正、自由、和谐等。

    教材在注重法律知识的同时,力图避免简单、机械地学习,内容设计围绕“法治”价值观,强调法治思想、法治精神的渗透,希望带来学生“认识”、“感受”、“参与”法治。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编写背景,教材带领学生了解社会的法治进程,初步感受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理解法律对我们生活的保障作用;感受法律对青少年自身的关爱,引导学生自觉尊崇法律,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责任感,学会依法办事,同时引导青少年积极适应法治时代的要求,树立法律信仰,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参与法治生活,推动法治建设,需要青少年不断学习内化法律知识,努力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教材承接这一内容设计了一个“拓展空间”活动,从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依法维权等方面考查学生的法律知识,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拓展,又为后面各册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出了目标和要求,起到统领法律版块学习的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刻领悟培训会议精髓,积极发挥教改引领作用 ——参加七年级道德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wu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