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刻伴,微博@时刻伴,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不知不觉,我接触互联网运营已三年之多,从网络编辑到互联网整体运营,从兼职替企业写软文到全职做品牌运营,从医疗行业到新媒体行业。
一路走来,一路憔悴;一路走来,一路坚信。“互联网运营”这个专业话题,我之前想碰不敢碰。因为互联网瞬息万变,就好比我们的人生里头,有人迷茫,有人兴奋,有人一路风调雨顺,有人万劫不复,有人崇拜它,有人鄙视它。
今年年初,唱衰微博的人一时兴起,什么“微博已死”的言论弄得人心惶惶,快一年了,微博不但没死,更多个人自媒体和企业“双V”并驾齐驱,做得出色的多。事实上,只要有明星和草根段子手在的一天,微博就不会死,至少也不会这么快死掉,要知道明星需要曝光率,微信毕竟保留了一些私密;要知道肚子里有点料的草根想要崛起,微博无疑是个好地方。
昨天晚上,一个做汽车改装的企业老总跟我说:
“兄弟,我们汽车改装可以做互联网营销不?我们也整一个微信公众号,也搞起微博,也建一个网站,总之,各种网络渠道都不放过,我先来听听你的意见。”
“王哥,你不是认为网络都不靠谱吗?前两年兄弟我建议你玩微信,你都一再迟疑。”
“不是,兄弟,那时也不懂嘛!自从今年年初玩微信后,我个人接到好些单子了。”
“那王哥,兄弟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你接到单子了,是微信这个社交软件帮了你的忙,还是你平时积累的人脉?”
“兄弟,你的意思,我不太明白。”
“哥,我告诉你,你接到单子不是你玩微信的功劳,而是你平时积累的人脉,通过微信这个社交软件实现了。”
“兄弟,你说得对诶!好像这些订单里有80%是我至少能叫得出名字的人。”
“尼玛,现在的人就是贱,平时你请他吃饭,苦苦哀求他买点啥?照顾照顾点生意,他当时答应得很干脆,过不久就失去了联系,面都见不着。突然有一天,在微信里对你说,王总,你那还有货不?”
“那兄弟,你觉得我们汽车改装弄互联网营销靠不靠谱嘛。”
“哥,这事靠谱,也不靠谱。”
那些还说互联网不靠谱的人请闭嘴,你自己不晓得逛淘宝天猫,你儿子或女儿在逛;那些做过互联网营销失败的企业老板们,也请你不要再说互联网不靠谱,是你把“靠谱”弄混淆了,你以为玩互联网营销就是建个网站,注册个微博,开通微信公众号这么简单。
请看,今年参加《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的刘烨,粉丝增长了几百万,代言不断,一线资深网红的地位不可撼动。
再来看,最近你有没有被罗永浩的坚果手机,被“漂亮得不像实力派”的海报刷屏网络。
那些追捧互联网营销神话的人也请你冷静,互联网不是孙悟空,能翻筋斗,能“七十二变”,要知道孙悟空也得臣服如来佛祖的“佛教”天规,互联网也有自己的“天条”。
请看,凡客诚品现在在还债,顺丰嘿客替很多O2O创业者交了学费,红星美凯龙还在探索“家居O2O”的可行性,拥有200万粉丝的微信服务号“果真”宣布“对不起,再见”,不再卖水果。
再来看,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然而,现实真是残酷,比起那些坚持原创,有传统资源的企业,更多企业微信自媒体,就像沙漠里的一粒沙子,不知道会怎么翻滚,找不到方向。比起文章阅读率低,粉丝增长缓慢更可怕的是,有多少人看到你的广告会产生购买的欲望,从销售这个层面来说,做了等于没做。
这说明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社会规律:任何事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得好的问题。掌握和利用规律,坚持初心不变,并持之以恒的人最终会收获回报。互联网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把人与万物紧密的连接起来了,请放下成见,积极拥抱。
今天,我以一个“资深互联网运营失败者”的身份,来探讨“互联网运营的第N种姿势”这个话题,让更多已经进入,或正在涌入互联网的企业和个人少走弯路。
第一种姿势:平台模式的水深火热
互联网是个海洋,尽管已不再是蓝海,水还是源源不断地涌入,海洋生物没有停下更新换代的步伐。只是有的海洋生物已被拍在沙滩上,有的海洋生物野蛮生长,有的海洋生物还能畅游深海。
如果BAT是蓝鲸,诸如360,京东、美团、美丽说,乐峰网,唯品会,搜房网,58,赶集,携程,去哪儿网等生物就是大鲨鱼,如果海洋里只有蓝鲸和鲨鱼,那么生物多样性的规律势必会被打破,从而会危及整个海洋生物链。
于是,我们看到海洋里,那些美丽的小金鱼:拉勾网,掌生谷粒,知乎,简书,蘑菇公寓,下厨房,周末去哪儿等;如果你足够新鲜,长势喜人,还能成长为一条撼动海洋的大鱼,比如Uber,小米等。
海洋里还足够容得下越来越多的垂直类新生物,如,你可能现在叫不出叫什么生物的:少数派,聚场网,职白网,垂一,墨加,微在,书巢,在行,捡人网,猎上网,新味,住百家,着迷网,喜事网,美味网。
尽管,竞争激烈,大鱼吃小鱼。泡沫进入海洋,把有些生物直接吞没,有些生物历经九死一生而不消亡,有些生物必将死无葬身之地。京东和腾讯联手了,苏宁也抱上了阿里的大腿。
平台模式不断变化循环,B2B,B2C,C2C,O2O,说不定哪天就冒出来一个D2D。只要人这种生物还活在这个世上,开荒拓土的步伐就不会停下,你害怕了吗?
你为什么做不好平台运营?
1、你真不懂互联网投入,互联网也是烧钱厉害的行业。
别听媒体上那些喧哗之声,一分钱不花就做起来了,赚了几个亿,3、5年就能上市。真是可笑而又痴人说梦,很多创业公司的老板对着员工吹嘘:看着吧,我们这家公司最多五年就上市。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一分钱不花就想把钱捞到手了,令人嘘嘘,特别是目前的投资环境,动不动就融到上亿资金来烧钱的时代。以我曾经在医疗行业的经历看,单就百度竞价这一种运营推广,就可以烧掉你很多钱,如果你的产品不接地气,质量不好,创意不足,售后服务差,还不一定把钱挣了,倒是亏得多。淘宝直通车,刷信誉,刷评分都是在烧钱啊!你还要时不时做促销活动,要不然你招策划人员,招运营人员干什么,招来吃干饭呢?
三只松鼠才用不到四年时间,就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听说烧钱很厉害,动辄上亿的推广费用,听说三只松鼠的客服叫消费者“主人”,服务实在个性化。舍得烧钱,再加上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价值点完美契合,品牌价值可以呈几何爆发式扩展。
2、你真不懂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背后需要价值积累。
很多人谈起小米就想到互联网思维,培养忠实的用户。小米靠起初的100个人起家做到现在这个规模,可是你花脑子想想,这100个人,难道都是你我这种屌丝吗?
雷军是谁?在创办小米之前,历经金山软件总裁,董事长,天使投资人,已经积累了太多人生经验。看出来了吧,个人的不断奋斗,加上多年的不断积累才是王道。
3、你真不懂互联网运营,互联网运营需要情怀,但也要考虑现实。
时至今日,你见过没有情怀的知名品牌吗?小米“为发烧而生”,阿里巴巴“芝麻开门,让天下人不再有难做的生意”,很多人创业都是把个人理想与社会诉求融入企业品牌的。
但是,你模仿别人的情怀也就算了,模仿得四不像,最后苦的是自己。
比如掌生谷粒官网上的那些文字确实优美,可它适合大陆浮躁的氛围吗?不好好考虑产品本身对客户的有益价值,而去追求文字本身的华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回去的,模仿别人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天下越来越多模仿者在吞噬同一块蛋糕。
再比如,“步履不停”的文案令很多广告从业者痴迷,但销量比起一些产品来,真的不是太好吧!但确实得佩服“步履不停”的坚持,把文艺与产品结合得真好。
而广州的茵曼品牌就在产品价值与文艺之间找到了一点平衡。
第二种姿势:APP野蛮生长的焦虑
自从人类相继发明了网上冲浪,手机冲浪后,我们再也离不开APP了。每个人的手机上各类软件,购物,资讯,社交,视频,旅游,网盘资料。
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美团网APP,手机淘宝,微信、微博,探探,陌陌,手机浏览器,滴滴快的,Uber,去哪儿APP,携程APP,豌豆荚应用商店在经历野蛮生长后将成为超级APP,而更多兴趣类APP也将成为赢家,比如简书,句子迷,美图秀秀,爱奇艺视频,搜狐视频,游戏类APP等。
你为什么做不好APP运营?
1、一些产品的创意根本撑不起一款值得创业的独立APP。
比如频次超低的、交互弱的APP,也许就是一张流传甚广的Excel表格、也许是一张截图、也许是一个微信公号就解决了。你何必还要去花那钱做一个APP呢?再者微信公众号既能实现品牌宣传,又能实现购物,还能实现互动。
2、APP本身不够轻,产品单一时不适合做。
如果你想做一个单品运营,可以从微信、简书等做开始做内容,看看有多少读者会爱上你。
3、微信、淘宝天猫,甚至美团本身就是一个实现了太多功能的APP,一个独立的品牌APP不具备优势。
微信公号支持更丰富的交互设计,更好的用户体验和互动,而且能链接H5页面,提供基础交互逻辑、朋友圈分享渠道。
媒体兴趣类的APP可由目标用户扎堆的百度贴吧,知乎,简书等替代,能迅速启动运营,拉拢新客,促活用户,留存客户。
对于以视频和内容为核心的新媒体来说,做APP基本没有意义,比如罗辑思维,二更食堂,吴晓波频道,十点读书等。
4、适合做APP的行业如下:
打车软件是工具,轻社交,所以初期在社交媒体上价值不大。更依赖于地图、GPS、push、支付等交互场景,所以需要做个APP。
叫只鸭子、宜生到家、海底捞等020服务,前期需要积累用户,启动微信公号,再加上移动网站,并借势微信平台推广,让用户增加,产品跑起来,获得稳定的大量订单后,再考虑做独立APP是更好的选择。
第三种姿势:移动社交媒体运营是品牌舆论战的新窗口
腾讯推出微信,并吸引亿量级用户后(现在还在增长),再加上企鹅QQ积累的几亿用户,对阿里巴巴一度造成空前的压力。
但阿里巴巴不是坐井观天的青蛙,至少在支付系统上早已站稳脚跟,而后收购新浪微博18%的股份,算是弥补了一部分在社交媒体上的缺失,去年的双十一,登录新浪微博客户端时,“淘宝双十一节”刷屏微博版面。
如果说平台网站是一个大仓库,而社交媒体就是仓库的大门,产品需要从大门里搬出去让客户挑选。
社交媒体是变化最迅速的互联网工具,从论坛,贴吧,空间,豆瓣,博客,人人网,微博,微信朋友圈,陌陌,今日头条,到探探。
有人的地方就有营销。
我记得一个师哥告诉我,07年时,他做电路板生意,到电子论坛发一通帖子就有人问产品,后来这种方式越来越没出路。
到现在,粗暴的广告形式快要终结。
你为什么做不好社交媒体运营?
1、请像微信自媒体达人和微博段子手一样坚持原创。
如果创业初期不是名人或者有影响力的人物,你为什么要急着告诉全天下的人,你的产品是多么的好。整天围着你的产品说产品,除了卖还是卖。那些自媒体人和微博段子手可不这么Low,让客户看完整篇文章后,才发现原来是广告。不信,请去关注小马宋老师“中国文联”公众号。
如果不做原创内容,半年或一年后,你还能自信的,肤浅的说你的产品吗?
销售跟不上,粉丝也没增加。你怪谁呢?谁愿意转发一个和自身毫无关系的产品广告呢?换作你是客户,你会主动转发一个陌生产品的广告信息吗?
如果你是一个新品牌创业者,请你自己一定清楚,新媒体运营不是天天发很low的产品广告,而是产品像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你要你的新媒体部门或员工,一定坚持原创,哪怕把产品写成爱情故事,写成八卦,只要带着原创的痕迹,因为制造原创内容是新媒体运营能成功的关键。
即使不这样做,选择一个和产品很搭调的人物风格或文化,把产品融入进去。比如国馆酒的微信内容,让历史和小说人物说话,让诗人李白,皇上,贾宝玉等人替产品代言,也难怪人家7个人的新媒体团队,曾用3个月时间为‘国馆’白酒品牌积累了300万微信用户。
2、你为什么还是认为新媒体运营不值花一分钱推广。
很多企业开通微信公众号后,纯粹沦为一个发送企业低级通告的窗口,在没有积累大量粉丝的前提下,这样的方式无疑是愚蠢的。你的新媒体负责人写出来一个活动方案,你一口否决了,出一点推广费像要你的命,你做了那么多年的生意,好歹开了一家公司,天天做“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事”,电视、报刊广告费舍得出,换到互联网上却不行。
3、如果一个新媒体负责人不做原创内容了,还有动力吗?
你是纯粹地在做内容,为用户带来纯粹的阅读感受,还是越来越高明地不动声色地夹杂着私货,让读者感觉到不舒服?
你究竟是要给用户带来价值,还是想做企业品牌,还是只是来推销产品?最苦逼的是那些在企业中做所谓新媒体的员工(我曾经是),他们明明知道问题所在,却推动不了问题得到解决。
企业做媒体,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媒体,如果不搞清楚媒体是如何影响大众的,是很容易把自媒体变成一个企业的传声筒,再low一点,变成一个营销号。
4、你连用户都没有积累,积累了一点用户就想马上“变现”。
诸如逻辑思维已经做得够好了,但最近被骂,很明显,是后边变现的过程让他因内容而聚集起来的粉丝感受到了伤害,才会粉转黑。所以这个转换的过程同样充满凶险、充满矛盾,一不小心,前边苦心经营的品牌就毁于一旦。因为你不再是纯粹地去做共享,而是要开始变卖粉丝的价值了。要么体面地卖粉丝挣钱,要么在商业模式上寻求突破,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前者无可厚非,后者更具有可持续性,蓄大池养大鱼,但做起来十分艰辛。粉丝经济最终都是要变现的,毕竟企业的本质是要获取利润,虽然选择不同的路径,但也无非是怎么吃、吃相好不好看的问题,吃大家都还是要吃的。
5、你为什么不愿花时间多学习,去分析,而是任由Ctrl+C、Ctrl+V持续下去。
我深有体会,一般老板对一个新加入的员工失去信心的时间不会超过六个月,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老板更甚。
如果你善于总结,就不会迷茫。请时常去“新榜”、“传送门”上看看,那些排名靠前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大号是如何做到如此优秀的。
请记得多看广告方面的书,请至少去看看《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一本全是广告的书》、《广告档案》、《笔尖创意文案42式》等书。
新媒体人也要懂得分析用户数据,比如性别,教育程度,更要懂得分析产品,有必要懂点人性。
如果你每一天都是Ctrl+C到Ctrl+V,那么很快,你的老板厌烦你了,你自己都坐不住了,最后你厌烦自己了,辞职出走,老板也不会留你。
第四种姿势:万物互联,打通全渠道运营的核心是内容原创
最近,我做了一个尝试,把我在《简书》原创的文字转到天涯论坛,百度贴吧,QQ空间,豆瓣,知乎、新浪博客、微博、今日头条,微信群,公众号,把原创文字里自己觉得精彩的句子转到句子迷。
其中百度贴吧、QQ空间、微博、微信群、句子迷、公众号收获到了回应。
这些渠道一旦打通,怎么吸引流量呢?
核心是坚持内容原创,无论渠道怎么变,输出去新鲜有趣的内容,显得尤其重要。
昨天晚上,在吴晓波蓝狮子企业研究院的“案例智慧”微信群里,也听到更多群友关于“不忘初心,坚持原创”的心声。
第N种姿势:我的观点很片面,你来补充,变化莫测,静观其变。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