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端午那天一起吃了饭,我都还不知道一起出去玩儿的时候儿子差点闯了祸。
当时我们是分别出行的,我和奶奶在一辆车上,儿子自己在另外一辆车上,那位学长家的孩子是大他一岁的男孩儿,两个人在一起可以battle,可以吹牛,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
那天去竹林他们停车的地方和我们没在一起,回去车上的时候即便大家都已经很累了,儿子还是有用不完的力气。他手里的竹竿无处安放,“嗖”地一下就从手里投射出去了。不偏不倚,刚好落在了寺院边上一个荒凉的塑料窗上。
见此,学长叮嘱以后不能那样了,万一里面有人怎么样。学长也没有当回事,因为那窗子实在太荒凉了,根本没想到里面会有人。车子刚发动准备走,一位老人走过来了,把学长说了一顿。学长带着儿子不停地给老人道歉,还好后来没说什么了。
听得我挺过意不去的,赶紧敬学长一杯,人家带着孩子,还要跟着操心。学长边喝边感叹这娃儿挺淘气的,不过他老婆还是夸了儿子的,说他情绪还是算稳定,被问责时没有大的起落,也没有逃避。她问我儿子是怎么做到的,是不是和我的情绪有关,继而又不等我回答地讲起了她近日看的心理学。
从她家的相处也能看出,他们夫妻两个都比较容易发火。学长经常出差,在家的时候对这个儿子也没有多少耐心,甚至家里还专门备了一根惩罚他儿子的竹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和他老婆是同一战线上的。当时听他儿子说竹竿时,顿时感觉好心疼。我的儿子长到这么大,我还没有动过手,别人动过,但事后都被我警告了。
其实,我想说,看心理学是有用的,毕竟我也是从看心理学开始的。本不想说太多,还有其他几个家庭在呢,但是学长一直在说他老婆看书没用,就打最有用,简单,直接,效果明显。
我和学长说,他们之所以会经常打骂孩子,是因为他们自己无能为力,在正常情况下孩子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去行事,又没有办法说服孩子,只有动用武力。这其实不是对孩子的气,而是对他们自己的气。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成长方式,我们的生长时代不一样,不可能按照我们以前的方式成长。
按照学长所说,他在像他儿子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会做饭了。他自己没有对比一下,以前是什么环境,现在是什么环境。
我们小时候父母都为了生计在外奔波,经常不能准时回家。孩子在家为了不挨饿,只有自己学着做饭。这是生存本能。但现在的孩子呢,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在家里准备做一点家务,家长就阻止了,觉得做不好。其实不是他们不做,而是我们自己扼杀了他们动手的本能。
解放孩子的双手,我最早是在蒙特梭利的丛书中看到的,纵使很多幼教机构打着这个旗号收很贵的学费,但并没有真正将这些理念贯穿。即便是有学校真的做到,家长做不到,也无济于事。
而且如果现在打得越厉害,青春期可能越容易叛逆,到时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说完,发现大家安静了。哎呀,好像说多了。赶紧承认自己的理论知识过关,实操也不太行,只能尽量控制自己的言行。
这话是真的,我做得也不好啊,只是某一小方面意识到了问题,但实际执行又是另一回事。
比如那天去森林公园,出来的时候儿子不知为什么走在了前面,叫都叫不住,甚至还脱离了我的视线。我挺急的,但还是没去追,那会儿快天黑了,又没有信号根本联系不到他,而他说自己走前面就走了。
发现他在等我们时,我很严肃地批评了他:脱离组织,不负责任。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不构成他单独行动的理由,一点都没有团队精神。
隔了两天又说到这个话题,我气就不打一处来,态度不太好地问他为啥自己先行离开,他觉得我没有诚意,不想说。
所以,我现在还不知道他为啥会那样。不过已经不想知道了,他自己消化吧,不管什么事,必须安全为上,要分得清孰重孰轻。
所以,若要带好娃儿,则要自己先进化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