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官方有偿征稿2...
纳兰心事几人知?(三)

纳兰心事几人知?(三)

作者: 烟火与尘埃 | 来源:发表于2020-08-28 08:40 被阅读0次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香阁絮,

轻风吹到胆瓶梅,

心字已成灰。

        ——《梦江南》

就在他对未来几乎万念俱灰的时候,一位女子走进了他的世界,她就是江南第一才女沈宛,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以她特有的温柔之情温暖着纳兰冰冷的情感世界,在他凄楚寒冷的生命中再次点燃了爱的火焰。

一片月,半壶酒,满床书,一个知心爱人,纳兰不恋繁华,只想渔庄蟹舍、烹茶煮酒,皋桥石屋、耕读一生,他想要在林泉与沈宛共度余生。可是这对于常人来说普普通通的愿望,对于他来说比登天还难,门第悬殊,满汉不通婚,家族荣耀……

当最终拼来了希望时,他们已遍体鳞伤。沈宛不能住在相府内,为了爱她忍了,可是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爱人奔波劳碌,艰难地纠结于与家庭的裂痕的两侧,这样换来的幸福代价太大,她选择了离开。

秋去冬来,寒鸦空掠,心已成灰。这一场缠绵悱恻的绝世恋情在无尽的痛苦中结束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多情多病的纳兰遭受了太多的爱恨离愁,当一切感情的寄托犹如烟云消散殆尽,当纳兰沉痛地写下这凄美词句后不久,他年轻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也许正如仓央嘉措《十戒诗》所说: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一个是认定的转世灵童,却寻觅着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双全之法;一个是注定的庙堂权臣,却常有远离高门广厦,心系山泽鱼鸟之思。两个难逃命运的人,怀揣着同一种淡泊离世的深情。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蝶恋花》

多少无奈,尘世因缘竟然那么容易断绝,怎不敌那帘幕间的燕子,年复一年,仍旧踏在帘钩上轻轻地呢喃?如果能够像天上的圆月,长盈不亏,那么,我作为冰雪,将不惜为你融化。只是挽歌唱罢,心上的愁和恨,仍旧不能消解。不如死后化作花丛双蝶吧,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纳兰容若,这个如词一般精致哀婉的名字,温柔了整个清朝的冷月。

康熙二十四年暮春,纳兰容若离开人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死后,家族似乎也失去了生机,随后便日渐衰落,政治间的权力争斗无声无息,却是无比凌厉,纳兰家族最终落没。多年以后,乾隆晚年,和珅为了博得圣上龙颜一悦,献上了一部《红楼梦》,乾隆读罢后良久,掩卷长叹一声:“书中所写不正是明珠的家事么?”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我是这人世间一个茫然失意的过客啊,沧桑历尽,谁能明白我泪中的深意? 在断肠的啜泣中,谁能与我共同回忆平生的过往?

相关文章

  • 纳兰心事几人知?(三)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香阁絮, 轻风吹到胆瓶梅, 心字已成灰。 ——《梦江南》 就在他对未来几乎...

  • 纳兰心事几人知?

    又读纳兰词,领悟其中深情。满眼一片苍凉,愁绪满怀。本是出自簪缨世家,父亲权倾朝野,而自己本也是早已功成名就,满腹才...

  • 纳兰心事几人知

    忆江南(昏鸦尽)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黄昏已过,乌鸦都已经...

  • 纳兰心事几人知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首【...

  • 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容若,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浓浓的诗意,那能拥有这个名字的人,也一定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佳公子。没错,纳兰容若...

  • 纳兰心事几人知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最近在读《纳兰容若词传》,所以将一些词句摘抄下来了。

  • 纳兰心事几人知

    大家都说他是情圣,至于他心底到底是怎么想的,没有人知道。不过他写的诗确实很深清,“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

  • 心事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

  • 纳兰心事几人知?(二)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 纳兰心事几人知?(一)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纳兰心事几人知?(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cf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