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想要看到的、期望发生的事情,和现实发生的结果之间,总是存在着一条无法弥合的鸿沟。
阅读《故事》这本书,在读到故事的材质和能量这一章节,对“鸿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故事》中,它属于创作的灵魂,优秀的作品中必然会出现自我和现实的激荡,这种强烈的撞击也是让观众移情的缘由。
在生活中,我始终能感受到某种不协调。有时候觉得自己仿佛发现了人生的真相,有时候又觉得自己非常无知。做一件事,明明计划很完美,却总是很难尽如人意。和一个人交流,明明希望能够得到好结果,却常常会事与愿违。
恺撒曾说过,“人不管是谁,都无法看清现实中的一切,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现实而已。”
当看到“鸿沟”二字,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恺撒的话。在不自觉的状态下,人总是很容易把事情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思考,或者只愿意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因此,会觉得一定会出现某种期待的结果。
然而,这个世界是由很多的不确定组成的,而这些不确定最终会导致必然发生的事实。当事实和期待不符的时候,“鸿沟”就此诞生。
而我所感受到的不协调就是因为,不曾看透那个潜意识中的自己,不曾想过,在鸿沟的另一方存在着会和预期产生对抗的力量。
这种因预期和现实相违而产生的大小不一的鸿沟,遍布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感染了许多的情感和思绪,会让人产生一种过山车般的情感体验,起起伏伏、跌跌撞撞。
“鸿沟”常常存在于自我和现实的冲突之中。
自我就是一个本心。每个人都有最想要的东西,都存在至少一个的深沉渴望。活着、努力、奋斗,坚持,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要实现心里的那个欲望。
现实就是最大的一份对抗力量。我们都曾想过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在年少时,都有一个独特的榜样。然而,却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活成自己渴望的样子。大多数人则是一复一日,过着被现实消磨的生活。
我们常常说理想败给了现实。事实上,理想和现实之间从来都不存在胜负关系。理想会失败,是由于我们都没有看到那条无形的”鸿沟“。因为看不见,所以就不曾想过”鸿沟“的存在。这种全盲的认知才是让理想折戟的根本原因。
既然不曾察觉到”鸿沟“的存在,自然就无从跨越”鸿沟“。在这种状态下,自我想要和现实对抗,就犹如以卵击石。那么,又何谈胜利呢。
我很喜欢的一位罗马领袖恺撒,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恺撒期望用自身的真诚和无私换取罗马公众对他的信任和忠诚。最后得到的却是一个被刺杀的荒唐结果。
这就是恺撒没能跨越过去的”鸿沟“。
表面上看,战无不胜的恺撒,最终是死在他最信任的人的手里。本质上,即使目光长远如恺撒,也无法做到全知全觉。他没有看到,在他的伟大理想面前,横亘着一股名为”公众“的对抗力量。
持续写作践行第21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