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因为友人问我江财如何,谓之她妹想要报考云云,我在表哥朋友圈找到了2年前我写的文章转给她,用以参考大学四年金融我们走过的轨迹图(ps:表哥是真爱)。那晚学习完后闲来无聊,睡前点开回顾了一遍,在床上差点蹦起来:“卧槽?这是什么课程?这学得什么内容?这是我写的?我当时咋这么能?”
想来也是,很多知识过了一段时间没用,如同陌生的前女友,想来面容已然模糊。那些年学过的微积分,吹牛说不难,如今随便拿道题都要叫苦连天。我们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恐怕只是捡起了某个学科的钥匙,在日后需要时开启便是,但大多数它关着门,我们常常在门外徘徊。
而我想讲的,并不是对学科陌生的惶恐,不是对生活的无所适从,我只是想起来那时候爱写,如今落笔却十分艰难,声称被考试和工作压完了脊梁。
时间拉回到高一那年,那时我有个不厌其烦的语文老师,她的口头禅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后来每次当她讲课停下来的时候,我就替她把心里话通告全班,告诫大家要好好做笔记,我自然记得少,但吹牛多。我想那时她大概十分清楚高中知识无他,唯手熟尔的深远道理,而我是到了高三乱背作文模板时才深感凄凉。
学习如此,生活大概也是这样。记录大概还算不差,可以把当下的状态很好地还原出来(尽管时过境迁后,感觉到当年的自己很狼狈),可以让自己回味到年纪渐长后开始消失的小情绪和情怀。智慧当然在不断增长,但趣味同时也在改变,不记录,大概也会跟结果导向的世人一样,觉得自己是所谓“向来如此”了。
林清玄三十岁之前拿遍台湾大奖,他说以后出自传,他要加上一条,“此人天赋异禀”。我是看《开讲啦》才见到他的真人,而采访他的主持人撒贝宁大学时候则是经常不上课,考试前几天开始闭关背书,整本法律书就可以背下来的狂人,对他来说,北大确实还行。
因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更深刻的意思是,你没有好记性,你只能买俩烂笔头了。如此想来,神清气爽,伴着这种感觉,我还能再学2小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