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言行是孩子的教科书
闺蜜打电话来跟我诉苦:最近接孩子的时候,老师总是把我留下来。
说萌萌总爱讲脏话,还经常去咬人,问她原因就是不肯说。
闺蜜说自从老师反映了这个问题,她就经常教育孩子,可是不见成效。
我和闺蜜聊了很久,从她的言谈中我发现孩子说脏话是因为爸爸的原因。
闺蜜的老公自主创业,遇到压力比较大的时候,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一些脏话。孩子经常听就学会了。
孩子就像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会真实反映出家中的情况,其中最直接反映出的是父母的身教。
我对闺蜜说现在开始你们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你们就是孩子的教科书,想要把孩子变好,你们的以身作则很重要。
我活成了妈妈的样子
去年的热播剧《带着爸爸去留学》,里面的朱露莎引起很多观众的吐槽。“自私”“娇滴滴”“翻脸不认人” 观众是这样给她添标签的。
朱露莎的自私和矫情源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从朱妈的处事风格里可以看出来:
一群留学生和陪伴的父母刚到美国下飞机的时候,遇到了车祸。
大家都没有受伤,可是朱妈妈坚持一定要去医院检查,可见这妈妈真的矫情。去医院检查后,他们最终赔到了医药费,满足了朱妈妈自私的心理。
在朱妈妈帮朱露莎租房子的时候,朱妈妈要求房东太太只能收他们一个租户,嫌弃房东的房租收得太贵。
交代女儿,洗衣做饭全部都交给房东阿姨,有什么要求都跟房东太太讲。各种罗里吧嗦一大堆,俨然一副我出了钱你就要什么都做的态度。
果然这个小姑娘一点没让房东阿姨省心,跟朱妈妈一样的作风。
一会要房东阿姨买新的洗头膏,一会要喝牛奶,早上要求房东阿姨煮鸡蛋。骨子里的自私和矫情跟妈妈一样,实在不讨喜。
宋庆龄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最深。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刘敏涛在《你好妈妈》访谈节目中,袒露自己和丈夫离婚的原因。
自己总是在仰望丈夫,每次丈夫出门聚会,总是会穿上与之相配的衣服,也许就是因为够不着丈夫的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分开。
在婚姻里,她习惯了牺牲自己。
她说这源自于自己的母亲,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跟母亲很像。
母亲总是毫无怨言在帮自己,在自己离婚以后,更是细心照顾起自己的女儿。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影响着孩子。你是什么的人,孩子就是以后的你。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央视纪录片《镜子》记录了一些所谓的“问题少年”,在被送去“改造”期间,他们说话自己的心声:其实需要改造的是父母。
俞敏洪说:“中国孩子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家长的问题。”这句话真实地体现在这部纪录片中。
片中的泽清让我印象深刻,才上初二的他已经辍学两个月。
记者在采访泽清妈妈的时候。妈妈的话让我感到毛骨悚然:“我儿子总是嫌我唠叨,会骂我。甚至动刀动手。”这是怎样的家庭才能教育出如此极端的孩子。
通过了解知道泽清的外公外婆都是武汉大学退休教授,父母也有体面的工作,但却培养出别人眼中的“坏孩子”。
这一切的反常,从他的父母那里找到了答案。泽清的妈妈脾气暴躁,什么都是她对的。
父母解决不了的事情就用暴力解决,他像父亲一样厌烦母亲的暴躁和唠叨,也学会了用父亲的方式对待母亲。
泽清说:“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诚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是啊,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从孩子身上就能看出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可以看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看过一则这样的公益广告:
妈妈在帮婆婆洗脚,小男孩在门缝里偷偷看到了,也去厨房端来一盆水模仿妈妈的样子,要为妈妈洗脚。
这是一则多么暖心的广告。孩子总是在默默关注父母的一言一行,我们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先去做这样的人
柴培尔说:“我们常有一个倾向,就是变成我们父母的模样。”所以,在想要改变孩子之前,父母要先学会反思自己。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关注着,你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也在模仿你。
那为人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起到好的榜样作用呢?
1、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在爱中滋养长大。
如果你是个善良的父母,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变得善良;如果你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父母,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变得暴躁;如果你是会好好沟通的人,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好好说话。
朋友云云有一个人见人爱的儿子,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是一个有礼貌,脾气好好的男孩子。每次和我闺女玩的时候,总能和女儿友好相处,从没见他们发生过冲突。
这源于朋友云云的好脾气,待人和气,总是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孩子久而久之就变得跟妈妈一样,成为大家喜欢的人。
可见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有多重要。父母脾气好能滋润出同样好脾气的孩子。
2、 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孩子,让孩子信心倍增。
生活中时常听到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却从来不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导致很多孩子失去信心,变得自卑。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差,每次考试回家都很沮丧。可是父亲从来不会责备他,也知道孩子不是读书的料。
但是,父亲不想就此放弃孩子,想要告诉孩子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
于是策划了一场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父亲假装消失,在终点与孩子会合。
孩子问:“爸爸,为什么你比我早到这里呢?”
父亲说:“到达终点的路不是只有一条。”
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发现自己的魔术可以让很多人开心,于是潜心在这条路上学习,最终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魔术师。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也许他不能成为你所期待的模样。但是,他一定是特别的,我们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孩子。
父母就是孩子的复印机,做好自己,孩子就能成为那你期待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