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喜刚读书会-讲书
讲书 第57期 “你只是缺乏安全感”,可是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呢?|

讲书 第57期 “你只是缺乏安全感”,可是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 喜刚读书会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13:53 被阅读285次

    喜刚读书会

    对于安全感,我们得说它有个深层的内在结构,而一个有机结构必然同时有内容和表象。安全感是一种感觉,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表面看起来都成立。

    安全感是一种感觉,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表面看起来都成立。

    当我向人们解释说“你只是缺乏安全感”时,会遇到的第一个反讽式的回答是:安全感不就是钱包的厚度嘛。

    那么设想你中了彩票的头奖,是否会安全感满满的呢?

    还有种回答是:如果我升职/有权力/有地位了就有安全感了。

    那么设想你真的升职了吧,美国人同样对升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6个月之后,幸福值也会回归到锚点。而在中国,如果通过非正常的手段获得了权力,还可能会应验那句老话:名不副实,德不配位,必有灾。

    还有一种回答是:安全感就是有一个有钱有势的老爹罩着你呗。

    这貌似很有道理,但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们仿佛更加躁动,这种不安让他们总是急于发泄和破坏,所以吸毒、暴力、滥交和犯罪率都高于常人。无可否认,他们都很安全,像野兽一样强壮;但他们往往冲动、富有攻击性,就像受伤的野兽一样不安,急于露出自己的尖爪和牙齿。

    第四种回答是:如果我有一个男人/女朋友爱我,我就有安全感了。

    这样回答并不离谱,但也不太靠谱。我们要先有安全感才能拥有亲密关系,而不能指望亲密关系来给我们提供安全感。搞错了因果关系,就像水中捞月,最后一场空。

    第五种回答是:如果我能力很强,那肯定就有安全感了。

    如果一个人能力很强,很聪明,精神上往往会有一个病理代价。能力的基础是智力,智力的基础是学习记忆,而亢进的学习记忆有一个太严重的优势和后果,那就是容易泛化。“泛化”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泛化的不是知识,而是情绪,结果则是灾难性的。

    第六种回答是:如果我不会死,那就安全了。

    但死亡本来就不可避免,恐惧它本就是庸人自扰,而更重要的是,死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恐怖。

    第七种回答是,如果我没有遇到那个坏人、遭遇那个创伤,现在就不会这样了。

    的确,遭遇“生活事件量表”(LES)10中的天灾人祸,会让人的安全感瞬间下降。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人,比如车祸后断手断脚的人,当时报告心理感受时,大都觉得自己会一辈子悲伤。但是,一年之后,一半人就都已经恢复到了锚点。谁都有痛苦的时候,那没事儿,时间会帮我们化解那些化解不了的问题。

    一般人总认为安全=安全感,“大家要什么,我也要什么,我只是希望得到的比别人多一点,这样我就安全了”。

    但安全并不带来安全感。安全是随时可以失去的,绝对意义上的安全,只在哲学层面上有效。安全感是永恒的,不应该随着外界的变化而丢失。把安全等同于安全感,就会遇到欲望悖论。有人听了上面的论述,说自己真的很有安全感。他们淡泊名利,心无所求,忍辱负重,“无需期待,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这不是安全感,这是囚笼癖,把自己困住了。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凡是有痕迹的,都不是安全感,无论是物质上的安全、囚笼(包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牢)中的安全还是逃跑中的安全。

    独一无二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其实我们给不出一个确定的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自己的定义比任何科学意义上的定义都更加准确。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你的柔软、你的坚强、你的悲伤,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哪个大师的哪个定义能够完全贴合的。安全感从哪里来?

    我们讲一个现象:闪回

    我们都知道,经历过天灾的人,会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不断地闪回到曾经的场景,不断地重新体验当时的一幕,真真切切。其实,普通人在一般的时候也一直都在不断地闪回,闪回到之前那些创伤性或愉悦性的体验之中,只是一般没有那么逼真,而是半藏在水面之下,起起伏伏,若隐若现,这种回溯无时无刻不在意识的水面上起伏,不知怎的,曾经的画面和曾经的感受就自己跑出来了。闪回都是记忆的自动提取,不是有意为之,你不知道怎么的,那记忆就自己回来了,你还没意识到,就做了那件事情。回忆有两种独立的提取过程,有意提取和自动提取,这是两种分离的加工过程,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所以无意中提取的东西就成了你安全感的主要根源

    如何才能提取有用的东西呢?我们先讲一下“我”的建构&人格的核心。

    精神分析认为:人是由本能和早期经验设定的。行为主义则说人是由环境设定的。华生和弗洛伊德派一直处于无休止的斗争之中,但其实两者都传达出一个共同的悲观结论:人是设定的,我的力量微乎其微。幸运的是,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提出了对人格进行搅动或扰动的方法:重要他人、情绪关联、依恋关系

    安全感的载体任何其他人,都只能影响我们的情绪——那些可以被时间冲淡和冲掉的情绪,而无法影响我们的情感和人格。只有重要他人可以扰动我们的人格,这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所无法改变和撼动的。与重要他人发生断裂,整个宇宙都开始都变得悲伤,这就是抑郁。重要他人无时无刻不待在我们身边,连接超越时空的限制。你睡下的时候,并不是你一个人在睡,和你一起躺在床上的,便是你的重要他人——那些死亡、憎恨都不能割裂的关系。重要他人是怎么形成的呢?熟悉感,而熟悉感来自习惯化。天天在一起,又不强化,就习惯化了。

    有一种伪装的坚强叫不敢哭条件反射说到底,就是一种关联,两个东西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是自动的、不可抗拒的,是一种不由自主的、不自觉的、被动的、抵抗不住的、由不得你的关联。情绪分为单一情绪和复合情绪单一情绪是理论假设的,实际并不存在,因为对待一个现实的刺激源,情绪往往是复合的。在复合情绪中,假设有个人的恐惧感总和快乐感发生关联,他会怎么样?他会害怕快乐的体验。人会恐惧感情,“只要我一爱,整个世界就会崩塌。”

    依恋关系:基础安全感的根据地依恋是婴儿个体和母亲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就像一条无形的脐带。婴儿总是试图维持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不在时,婴儿烦恼,婴儿和母亲在一起会更加轻松快乐,而与其他人在一起则焦躁不安。依恋会从根本上决定人的情绪、情感和社会性行为,形成其人格特征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依恋是3岁以前建立起来的,而大脑在3岁时的脑重平均已经达到1000~1100克,基本上到了成人的3/4。如果成长过程中没有发生太大的变故,一个人基本上就初步定型了,尤其是安全感这种东西。

    人际安全感的基础人类世界中最能给人价值感和能力感的东西,就是被自己在乎的人的认同了,而你最在乎的人类就是父亲了。如果父亲缺失或冷漠,那么他就会一生都在寻找一个父亲,并企图得到他的认同,以获得自我价值感。但是这时候他找到的替代父亲的人,都是他不在乎的人,“被认同的感觉”满足不了,这样,他就需要讨好并赢得社会权威的认同。实际上他心里还是在较劲,心想:看,你不理我,不认同我,还是有人认同我的!缺乏父亲的认同,会让人追求“赞美”这种东西,并化身名、利、权,急功近利,追求不到是很痛苦的,追求到了就会更加空虚,就像饥饿的人大口咬到了空气,因为内在的缺损一直都在。

    不安全感的结果:

    替代满足

    延迟补偿

    爱无能:父亲是女儿的第二层保护

    被爱无能:我害怕与他人建立并保持亲近关系

    情感勒索:以爱的名义进行精神禁锢身不由己的

    攻击

    修通方法:人格的再构成,这样我们才真的能有安全感。

    真正有治愈效果的,是人,是和人的互动,最疗愈的就是人了。他们会成为我们的重要他人,有资格和能力扰动我们的人格,促成其重塑。自我觉知:倾听自己内在的喜悦和噪音。

    人的行为分为自动化行为和自主行为,如果把你平时的行为录下来拿给你看,你会很意外地发现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小动作,而如果做角色换位扮演,你会吃惊于原来自己是这样的。

    自我意识就是了解自己的特点、个性、价值、伤痛和能量,以及自己的模样和感受当人能够面对真实的自我,尤其是自己躲避的那部分时,人格就开始回归现实的过程。没有自我,只是说明人恐惧接受现实的自我,重拾自我觉知,可以帮助寻回那消失的存在感,感受自己才能真正爱自己。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清醒催眠:让生活充满仪式感催眠企图触动人的灵魂,它让人相信,让人失去抵抗力,不由自主的按照别人(或另一层面的自己)的意志发生改变,清醒催眠是人还有意志,清醒地自主按照他人的意志行动。比如广告。百事可乐总是给人一种很酷、很潮、很现代、很有动感的感觉。而可口可乐呢?则是很温馨、很有团聚感。这些东西没人告诉你,你也没有将其上升到意识层面,但是家里团聚的时候,就很少买百事了,进到超市里,手不自觉的就去拿可口可乐了。

    催眠的精髓是仪式,从某种角度讲,清醒催眠就等于仪式。仪式可以直接触动潜意识本身,而无需经过理性的过滤。仪式是通过特殊的器具、程序进行的行为,以可视、可触的实体作为介质,传递对虚拟精神感受的物化,企图在身外的世界和心中的世界之间建立联系。人通过仪式来寄托并获得自己拥有这些虚拟物的凭证。人们获得的确定掌控感,便是仪式感的最终目的和直接结果。

    结语

    所以我们要安全感,就需要按照上边我们所讲的方式开始对自己进行觉醒催眠,修通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内心拥有力量和宁静,最终我们才可以真的拥有谁也带不走的安全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霁千里:夜深人静空无一人才有安全感,是什么鬼?
      • 大荣_58a3:还是不懂,怎么催眠?夸自己吗?
        喜刚读书会:@大荣_58a3 夸赞自己是最简单催眠方式,我们对接受信息是要一定时间的,找到准确的问题根源是最主要的。

      本文标题:讲书 第57期 “你只是缺乏安全感”,可是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mw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