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2」
1、这两天看《我在岛屿读书》节目,听作家老友记一样聊天很好玩的,
1980年代很难买到书,为了得到一本书,要漏夜排队,要坐车去大城市,要跟朋友磨一整夜,
现在买书不会比手纸麻烦,打开手机点几下,书就送到家了。
如果身处上世纪80年代的人得以知道40年后如此般便捷,一定会非常羡慕吧。
蹊跷是,此刻的我,得知40年前买书看书的艰辛,为什么也会心生羡慕呢?
匮乏中的昂扬,萎靡中的丰盛,隔着岁月,彼此羡慕。
2、读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很有意思,第一页起,就连绵不断的错别字,很明显是故事情节所需,且下面有专门注释,“字、词、标点的误用为原文创作风貌,故不做删改,以增加故事张力”,
想起淘宝上买这书的时候,看到一些买家的愤怒评价,“真的垃圾,还新华书店”、“全是错别字!!!”是的,三个叹号,还有人把所有「错别字」手写改正后,拍照上传质问,“不知道老板怎么看待这本书?”
很难想象,真有人这么无脑冲动的吗,这么蹊跷的情况不先了解一下就直接上来开骂的吗,连第一页这么显眼的注释都不看的吗……莫非那些号称几分钟看完一本书的刷书大法真的有人信?
4、短视频里绝大多数(90%以上)美食博主的表达太贫乏了,成百上千种食物吃进去,翻来覆去只能吐出入口即化酥脆香嫩巴拉巴拉那些个到处滥用的词,太暴殄天物。
没有那金钢钻本事,你就跟我一样自己吃自己乐,实在忍不住喊喊「我艹太好吃啦」就行,
别嘟嘴耍犟,我找两段有气质的来让你服气下:
【土豆】
……土豆没什么香,憨憨的,谦虚的,过分合作的,跟着谁就随谁。士豆的美味在质感。一口就占满口腔,口腔有满足感。牙齿也很迫切,虽然几乎没牙齿什么事儿,但牙齿贪恋那种饱满的热闹。舌头负责搅拌,从左边搬运到右边,从下边倒腾上去,发出粗鄙的咩咩声。舌头累,但被瓷实的流沙和稠糯的黏液安抚,舌头值。
【打卤面】
……打卤面这东西有个奇趣,一旦你放下成见,放下姿态,决定呼儿嗨哟大吃一顿,就立刻成为美味。鸡蛋和酱油是一对儿,酱油微微渗人鸡蛋时会结合出一种浓香,钝而厚,像一户殷实人家发出的亲善和美的气息;黄花和木耳是一对儿,滋味古朴沉郁,仿佛青梅竹马,从小一起在林子里玩儿,风餐露宿男狩女织,过着天人合一的生活;肉片落子单,但它是肉片啊,吃起来如夜穹星辰般一闪一闪亮晶晶。最好的是勾芡,芡汁微妙的黏和稠,对面条形成软性的束缚,虽然婆婆妈妈,却果然一片至诚“都是为了你好”。
——抄自《幸得诸君慰平生》,作者:故园风雨前。
4、小说代替诗歌成为主流,据说一大原因是造纸技术提升,纸的成本大幅降低,在纸张成本对于文字创作来说已经可以忽略的今天,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文本,是否仍是一个作家的必须呢?什么「长篇小说是一个作家的灵魂」之类捧上神坛大词用尽的那些话,是否存在着很大程度的过度附会和内卷,和一个针尖上多少天使跳舞趋近一个路数?互联网带来的文本创作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又会启动文学形式怎样的改变程序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