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

作者: 清酱说 | 来源:发表于2018-07-27 00:39 被阅读27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谚语我想大家也并不陌生,其意反映了古代中国百姓为着生活必需而奔波劳碌。但这“七件事”又岂止是只与普通平民相关,不论你是富甲一方,还是位高权重,生活上也离不开这些必需品。也就是说,这“七件事”很好的总结反映了古人的生活状况。那在此我们就一一将其细数,从而在生活细节方面了解中国古代的情况。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这段句是《韩非子》中谈及上古神话里燧人氏发明生火的传说。火的使用不仅认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阶段,还是进入人类文明的开端。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煮食、取暖还是耕作、生产都离不开火。而生火又离不开燃料,古人可没有我们那么幸福能用上干净又没异味的自然气,使用的不外乎柴、煤或干草等燃料。

    在农村地方,田地里总会留下收成后的稻秆、麦秆和后来的玉米秆等,晒干后就可能直接放到炉灶里生火做饭,十分方便。但也不是什么时候和所有人都会用这些干草做燃料。

    晒干草

    在古代,地广人稀山林茂密,上山砍柴是时人的自然选择。尽管,在先秦时期官府已经开始限定了砍柴的季节,为免破坏生态环境。但在早期北方的林木广茂,而家家户户时需要柴火,官员也实在未能时时刻刻都可监管得了,所以,除了民闲时期的民夫会上山砍柴外,还催生了以砍柴贩卖为生的樵夫出现。(古时的劳动人民大多都是手停口停,倘若限定一段时间不能砍伐,哪还有人会干这种营生呢?想必除非大雪封山,不然樵人们也不会停下手头活的。)

    某河神

    然而,烧过柴火的人都知道,木柴烧起的烟熏火燎,就算灶台做得再好,久用也必使四壁熏黑,烟尘也伤肺伤目。这些事,在普通人家其实也不算什么,家家如此忍一忍就过去了,但住在高墙大院里的有钱人家又怎能容忍呢?所以,他们基本都是烧炭的。

    白居易《卖炭翁》

    “炭,烧木余也”,它实为植物枝干不完全燃烧之后的产物。正如白居易《卖炭翁》里说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时人多于秋天农闲,上山伐木烧炭,再拉到城内,好卖给大户人家备冬之用。虽然制炭是个肮脏活,都会做到“满面尘灰烟火色”,但它烧起来时却没有烟雾,用炭烤火取暖之人必定舒坦舍意。

    清 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到了唐朝以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急速增长。特别是首都长安城,兴修宫宇庙堂、大宅另院,从秦汉以来不断被采伐的周边林木早已不堪重负,使得上百万人口的长安出现了“柴荒”。

    到了宋朝,都城搬到了汴梁(今河南开封)后,这个问题变得更严重了。汴梁率先成为世界上首个人口达到150万的超级市场,身处平原的它根本没有多少林木资源。(长安城还算靠近秦岭,有不少山林可供应柴木。)老百姓为了生存,不惜砍伐桑树、枣树这些经济林木,充当柴火。另外,宋朝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烧瓷、制洒、冶铁和制盐等手工品逐步商品化,也大大加重对燃料的负担。

    《清明上河图》

    这一中国古代的“能源危机”到了北宋中期才发生转机。随着北方煤炭的探掘、开采技术发展,当时汴梁周边都开始有较大的煤矿开挖。煤炭当时称之为“石炭”,需要最晚在汉朝已有,但由于挖煤费力又危险,到了唐代也只是用在冶炼、造酒等手工业作坊里。而宋人很好地解决了井道通风、排水和回采问题后,煤炭才正式进入宋人的日常生活中。煤炭的能量密度更高,更耐烧、温度更高,也便于运输,受到市场欢迎。据宋朝笔记《鸡肋编》记载,北宋末年,“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可见汴梁城内大部分基本上都用上了这一“新能源”了。

    宋朝挖煤景象

    煤炭的广泛使用,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北方,盛产铁矿和煤炭的邢州 (今河北邢台)、磁州(今河北邯郸)和相州(今河南安阳)等地的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到15万吨,已经达到英国16-17世纪早期工业化时期的水平。而被誉为瓷器的巅峯宋朝,著名的北方窑口如磁州窑、耀州窑等基本上全用煤炭烧窑,更高的火温能烧出更纯净的瓷面。

    宋 耀州窯 青瓷印花菊花紋茶盞(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元 磁州窯 翠藍釉黑花梅瓶(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凡事有利必有弊,煤炭这种高能燃料虽然解决了北方人民生活上的许多问题,但也带来了城市污染的问题。当时延州(今陕西延安)产煤,有人写诗形容说那里是“沙堆套里三条路,石炭烟中两座城。”。(想必,若北宋政府要搞个“汴京蓝”的话,应该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啦!)就是宋朝以后,古代中国的燃料结构就定下了“北方多石炭,南方多木炭,而蜀又有竹炭”的格局了。

    古代中国的燃料结构

    对于饮食相当讲究的中国人来说,在使用柴材来煮食方面一点也不马虎。在清代著名烹饪文献《调鼎集》留传下对薪炭在炊事领域应用的细致详解:“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鸭及肉等,能令极烂。能解一切毒,秽柴不宜作食。稻穗火:烹煮饭食。安人神魂,到五脏六腑。麦穗火:煮饭食,主消渴、润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饭,壮筋骨。煮茶不宜。栎柴火:煮猪肉食之,不动风,煮鸡、鸭、鹅、鱼腥等物,烂。茅柴火:炊煮饮食,主明目、解毒。芦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补药。炭火:宜烹茶,味美而不浊。糠火:砻糠火煮饮食,支地灶,可架二锅,南方人多用之。其费较柴火省半。惜春时糠内入虫,有伤物命”。[注:中医认为猪肉“久食杀药,动风发疾”,<<食疗本草>>指出具体的发病为,伤寒、疟疾、下利、痰、痔漏等。]

    从这小小的柴炭上,我们也可以窥探到古人部分的生活剪影。下期我们将分享与中国人无法分开的“米”,敬请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oi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