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司马懿》第三节

《司马懿》第三节

作者: 开心快乐幸福相随 | 来源:发表于2020-05-14 16:18 被阅读0次

    分享语录:装病我司马懿绝对是专业的。

    昨天我们学习了曹叡继位,司马懿大显身手,智破叛将孟达,巧擒不法分子申仪,曹魏集团自枭雄曹操走后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盛况,司马懿作为一个三朝元老,托孤重臣,东有孙权威胁,南有刘备觊觎,而且还有那个神机妙算的军师诸葛亮,他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自曹操曹丕去世以后,蜀国就一直在图谋攻魏。蜀国丞相诸葛亮就先后四次伐魏,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很厉害的,但是司马懿也不是吃素的,诸葛亮亲率大军二出祁山,一次攻陈仓,但司马懿每次都让他受挫而返。

    众所周知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有三顾茅庐的君臣情谊,刘备死的时候又把军国大事和年幼的儿子阿斗全权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当然誓死要完成刘备一统天下的遗愿,几次失败算什么,回去没修整多久,诸葛亮就卷土重来了。

    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伐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位于今陕西宝鸡),进驻渭水之南。司马懿率军渡渭水,下令士兵们筑垒阻击蜀军。诸将想直接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的粮食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于是下令渡渭水背水扎营。

    当时,司马懿屯兵渭南,部将郭淮估计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主张先去占领北原,很多人却不这么认为,但是司马懿认同他的看法,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震慑我朝臣民和胡人,这可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大患啊。”

    安排郭淮屯兵北原。不久,诸葛亮率大军西行,诸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郭淮却认为,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真正的目标是阳遂。

    夜里,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城中早有防备,诸葛亮没能成功。可见司马懿用对了人,他在各个关卡要道都安排了合适的人镇守,精心布局,即使十万吴军来助蜀攻魏,也被魏军抵制。当时已经率兵亲征的魏明帝曹叡,都中途折返,放心地把所有事情交给大司马司马懿处理,当时魏国人对司马懿是多么的有信心啊,最后司马懿和诸葛亮对阵军前。

    那时的情形是魏军不适于出战,所以司马懿以“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原则坚守不出,与诸葛亮相持一百多天。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都不应战,以待其变。诸葛亮被逼的没办法了,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物,讥讽他司马懿胆小如鼠,像个女人一样顾首顾尾,犹豫不决,想以此来刺激司马懿出战。但是他诸葛亮也太小瞧司马懿了,他这个人平生最大的本领就是能忍,早年在曹操手底下端饭碗,他忍得还少吗?

    而且他在世人眼里也不是什么大英雄,没有偶像包袱,这点羞辱他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仍不出战,诸葛亮的计谋没有得逞。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也一样,对于别人的激将法就要一笑而过,有些东西能忍也要忍,不能忍也要忍,不要被刺激一下就盲目做出决定,以免误了大事,毕竟尊严这东西也不是靠口舌争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成绩挣来的,所以不听闲言,少说话,多做事。

    司马懿能忍,但是他手底下的那些满腔热血的勇士们忍不了,他们几乎要冲出去把诸葛亮碎尸万段,同时他们心里对司马懿这样懦弱行为深感不满。为平息部属的不满情绪,司马懿假装大怒,上表请战。曹叡知其用意,表示不许,还派重臣辛毗[pí]来做司马懿的军师,监督他的行动。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就立于军门以曹叡的命令阻挡司马懿出兵。

    君臣这样一唱一和地演了一场戏,既镇住了躁动的军心,也让蜀军知道无望引诱魏军速战了。聪明的诸葛亮当然看得出其中猫腻,但是结果还是一样不能速战,他无奈只能分兵屯田,做长久之计。

    不久,诸葛亮还是忍不住了,派遣使者来游说司马懿痛快一战,但是席中司马懿对军中事务一字不提,反是笑着问使者:“诸葛先生最近身体怎么样啊,一顿能吃多少饭?”

    使者从没想到司马懿会问这个,突然蒙了,之前没做准备,下意识地就据实回答说:“三四升。”

    “那他公务一定很繁忙吧?”司马懿接着问。

    使者暗想,司马懿这个人也太不着调了吧,怎么老问这些有的没的,说:“挺忙的,像那种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丞相都是自己阅批的。”

    待使者离去以后,司马懿高兴地对旁人说:“诸葛亮离死期不远了。”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跑来报告,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的理由收军退回。

    当时有人传:“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的字)”,既然抗蜀的事情已经完成了,司马懿也有心情开玩笑了,他听到别人这么说,就笑着说:“这是因为我善于预料活人的事,却不能判断人的生死啊。”在打趣中为自己挽回面子,而他之所以能判断诸葛亮要死,是因为在和使者的闲谈中,他了解到诸葛亮吃得少,睡得不好,什么事都亲力亲为,联系他多次伐魏,料想他的身体一定吃不消,才有那么一说。

    所以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一定要锻炼一个强健的体魄,在工作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让身体损失过度,否则就要失去拼搏的资本。这个道理诸葛亮不懂,但司马懿是明白的。

    公元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太尉司马懿奉命带兵征讨,当时公孙渊命人依辽水围堑(就是防御用的壕沟,护城河)20余里,坚壁高垒,就等着魏军来攻,然后将其一网打尽。

    但是司马懿给他来个声东击西,先在南线树立很多旗帜,假装要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秘密派遣主力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军的襄平本营,部将不解问其原因。司马懿说:“敌人坚营高垒,就是想让我们兵疲粮尽,现在攻城,就中他们的计了,但是我们有不得不和他们打,既然那里易守难攻,那我们就去攻打他们的大本营,到时候他们必定慌乱来救,他们一乱,我们就有取胜的机会。”公孙渊果然匆忙领兵来援,但是三战三挫,魏军趁机进攻襄平。

    当时天公连降大雨,辽水暴涨,水漫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想要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才安。公孙渊的军队却冒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允。部将不解,问司马懿:“当年攻打孟达,八路并进,昼夜不停,都能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攻下坚城,杀了孟达。这次我们远道而来,为什么行动却如此缓慢?”

    司马懿说:“当年孟达兵少而粮多,我们兵多粮却少,且他又时刻会叛国,能不速战速决吗?而如今敌方兵多粮少,我方粮多兵少,且又逢大雨,速战速决根本行不通,而且我现在不怕他们来攻,就怕他们逃跑,我们现在包围圈没有布局好,贸然叫战,他们趁大雨四下逃散,到时候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就难了。”

    所以司马懿等到雨停后才筹谋开战,只是那时敌方饿死的饿死,投降的投降,很快司马懿就大败公孙渊,占领襄平,彻底解决了困扰曹魏集团几十年的辽东问题。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司马懿的随机应变和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能力,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如此,不能一直固守曾经被证明是正确的老办法,要懂得变通,去开辟简便的新道路。

    就比如曾经那只喝水乌鸦,喝不到细口瓶子里的水就叼石头扔到瓶子里,让水满上来才喝,那多年以后瓶子变成了广口瓶,如果你是乌鸦,你是继续叼石头呢?还是知道先试一下能不能直接喝呢?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临终前把年仅八岁的下一任君王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作为两代辅政大臣,司马懿一边打理着魏国内政,一边忙着对付东吴孙权,还在为曹魏集团打拼。

    然而后期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关于朝堂之事起了争端,曹爽结党营私,把持朝政,还一意孤行让曹魏集团损失连连,曹爽势力越来越大,司马懿都不能和他抗衡,只好采取年轻时的计谋——装病,躲避曹爽锋芒,最后司马懿趁装病的时候暗中谋划,与太后等人联手,废了曹爽。

    曹爽失势后,朝堂上也就是司马懿威望最高,公元249年,司马懿被封为丞相,加九锡,朝会不拜,俨然就是他最初的老板曹操当年的样子,面对年幼的君主,他处事越发专横,曹芳就像当年的汉献帝,只是个符号而已,司马家一家独大,真正的生杀予夺大权掌握在司马懿手里。

    公元251年,正处于人生巅峰的司马懿辞世,享年七十三岁,而他的荣誉却依旧在延续,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也就是司马懿的孙子受魏帝禅让,史称晋武帝,他尊称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几乎是和曹操一样的结局。

    司马懿跟随着曹家几代人打拼,一路成长,最后成为最强大的自己,虽然最后的历史形象难定,但是他这部精彩的奋斗史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司马懿》第三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ot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