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苏轼这句诗富含人生哲理,很有深意,同时也似乎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一生大起大落,三次被贬:黄州、惠州、儋州……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这种漂泊不定与那些出世的僧人、和尚自在地守在寺庙庵堂中悠闲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在历经艰难险阻,漂泊半生之后,苏轼发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厌倦了那种漂泊的生活,厌倦了官场,厌倦了“案牍之劳形”。“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这是苏轼在进退之间找到的一个平衡点,那就是“歇”。他认为:短兵相接,进则死敌,退则死法,进退两难之际不如歇,接下来做个闲人,也许就找到了进退之间的平衡点。
古人对“歇”字,好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寓意,比如陶弘景就有“晓雾将歇”,我想这个“歇”在这里不仅仅是消散的意思,也有停止之意。《楞严经》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苏轼曾描述:把一盆水倒在地上,小草就会在上面漂浮。蚂蚁附在小草上感到茫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度过积水,不知道前路在哪里?不一会儿水干了,蚂蚁就直接到了地上,见到同类哭诉: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哪里料到俯仰之间就出现了四通八达的路……回顾苏轼的一生,似乎也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泼着水,而苏轼似乎也如同那只小蚂蚁,一次一次被迫离开自己的家,有时刚搬进新居,就得离开,前路在哪里?哪里才是岸?我想苏轼也曾有过小蚂蚁般的迷惘,朝廷一道圣旨也许就可以让所有的水变干了,道路就变得四通八达……
“你打开意识的牢笼,那么天地就一片广阔,怎么会无路可走呢?”云南民族村里满族村有一副对联:“小戏台岂知演义何朝哪代炎凉事,大天地但见飞虹彼处此乡彩霓裳”横批:“一歇尽揽”。听曲看戏大概需要“歇”,大概是人们最奢侈的享受和消遣!似乎也告诉人们:歇,才能拥抱更多美好!
满族村中对联当感到前路渺茫,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我们不妨“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