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的作者,叫作珍妮弗·泰兹,她也是一位从事认知疗法的心理治疗师。这里说到的认知疗法,起源于美国,在当下发展非常迅速。这类治疗法的核心,就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一样,通过解决患者的认知问题,进一步来纠正因为认知问题出现的不良行为和情绪。
本书的重点内容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饮食跟情绪有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正念是什么,如何用它来拆解情绪?
第三部分,拆解情绪,究竟有什么用?
第一部分
饮食是为了维持生存,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情绪是指心理上的各种感觉和状态。那么,饮食和情绪为什么能扯上关系?
这是因为饮食行为不但能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还具有一些附带的心理效用,比如满足、愉快和安全感。我们每个人都曾体会过这些效用。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在饭桌上进行谈判、解决争端。因为“在一起吃饭”这个行为,有助于消除紧张和敌意;同样的,很多人也会用好好吃一顿的方式来庆祝,那是为了锦上添花,增强快乐的感觉。
人类有一种天性,叫作趋乐避苦。当我们感觉到负面情绪时,第一反应就是摆脱它们。摆脱某种情绪或者念头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是替换,用另一种情绪或感觉来替换。
这时,饮食和情绪就顺理成章地产生联系了,在情绪不佳的时候,我们尝试着用饮食带来的好心情去替换坏情绪。当这种替换长期、反复发生时,就表明你掉进了“情绪化饮食”的大坑。
“情绪化饮食”就是指一个人并非生理上的饥饿需要,而是受到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驱使,而去进食,想在短期内为自己提供一种舒适的感觉。那些负面情绪可能是无聊、紧张、孤独、悲伤、焦虑、失落等等。
情绪化饮食并不能长期、有效地改善情绪,而且还存在恶劣的副作用。这是因为,人对某种刺激带来的感受,存在着一种强度递减效应,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脱敏”现象。心理学上,常会利用这种“脱敏”现象来改善心理障碍。同样的道理,情绪化饮食,也会让人对饮食的感觉脱敏。
更糟糕的是,很多人会用增加饮食数量的方式,来维持情绪化饮食的效果。显然,这会导致过量进食,造成一系列健康问题,肥胖是其中最显而易见的。而过度摄取某些营养素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比如过量摄取蛋白质会损害肾脏,引发口臭等。
长期的情绪化饮食,不但不能改善情绪,还会诱发心理疾病。本书作者指出,情绪化饮食的根源,不在于饮食,而在于我们使用了错误的方式去对待情绪。情绪问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即使你没有情绪化饮食的问题,你还是可能用别的不良方式去处理情绪。因此,解决情绪问题,不受情绪的伤害,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那怎么解决情绪问题呢?我们要先学会拆解情绪。
第二部分
“正念”这个词,原先是一个佛教修行术语,指的是修行者将思维固定在某个对象上,专注的观察它。佛家认为,正念能帮助修行者保持思虑的稳定,形成一种精进、专注的力量。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把“正念”引入了西方,形成了一套以正念为核心的心理疗法,统称正念疗法。现代的正念疗法强调三个要点:一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觉察;二是专注于当下,也就是当前这一时刻的情况;三是在觉察和专注当下的过程中,不做价值判断,也就是不去分辨“好坏”和“对错”。
我们就拿吃东西来说吧。如果在吃东西的时候保持正念,我们将主动感觉吃的过程,并留意吃的感受以及我们的身心反应,这就是有意识地觉察。我们还应该专注地吃饭,而不是同时看电视玩手机,一旦发现自己走神了,去思考和吃饭无关的事情了,就要马上把注意力带回到吃的过程,这就是专注于当下。在吃饭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产生各种情绪或者想法,可能会各种走神,但不要去批评自己,这就是不做价值判断。
那么,应该怎么利用正念去拆解情绪呢?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抽离自我”。
第二步,辨别和标识情绪。
第三步,刻画情绪流程。
拆解情绪,只是控制情绪的前奏,要彻底改善情绪问题,我们就必须深挖情绪的心理和思维根源。
第三部分
我们分析了拆解情绪究竟有什么用。通过拆解情绪,我们找出了三个重要的情绪根源和对应的解决方法。它们分别是学会驾驭欲望,看穿思维陷阱,提高痛苦耐受力。
总之,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情绪,它们都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你很难把它彻底剥离出去。但我们可以尝试着去正视它们,拆解它们。毕竟,正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