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豆瓣知乎双评9.2,他乡的童年,成长,从来不只是一个样子

豆瓣知乎双评9.2,他乡的童年,成长,从来不只是一个样子

作者: 木易小雨山 | 来源:发表于2019-11-13 21:30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微博热搜榜上静悄悄的出现了个话题——“你目前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是什么?

    我看到这个的第一反应就想到了我的高考,想的是如果那个时候我去复读,会不会现在的人生会有些许不一样。这肯定是一个无解命题了。翻进去看评论,果不其然,发现一半以上的小伙伴都写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工作后发现很多家长的焦虑都来源于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无数家长想尽办法抢购学区房,辞去工作尽心陪读,穷尽所有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得到更好的教育,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

    他乡的童年

    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最近看到的一个高分纪录片,叫《他乡的童年》。2018年11月,周轶君及团队开始了为期十个月的六国教育之旅—— 从崇尚平等的芬兰开始,到集团主义的日本,贫富差距大的印度,追求创业的以色列及贵族精英式的英国,最后视角重新回到中国。这段跨越6国的教育之旅,目前我看了其中的两集,也是我接触最多的两国教育——芬兰和日本。

    首先是芬兰。这个只有500万人的国家,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幸福的国家,教育也一直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一直是世界人民向往的教育“理想国”。

    成年人的童年“乌托邦”

    因为会有治愈感,甚至能看哭。

    看了芬兰的这一集,感觉那个曾被打击、被否定的小小的我,在多年后终于被治愈了。从小到大,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从来都是说你不可能做这个,你不可能做那个,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你不用成为最优秀的,你只用成为你自己”。

    你不用成为最优秀的,你只用成为你自己 芬兰

    芬兰人貌似全民“社交恐惧症”,个人主义无处不在:这个国家的国民特别在意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极其注重私人空间。

    网上之前流行过芬兰的段子:芬兰人等排队,人与人之间的间距甚至能到1m…提到芬兰,大家一下能想到的标签就是距离和冷漠。

    排队的芬兰人

    家长和孩子间也会注重“边界感”,甚至有个芬兰父亲在节目中表示:

    家长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不应该让孩子随意打破边界”。

    这好像跟我们从小被灌输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这类论调背道而驰。

    看上去这个国家貌似没什么人情味,略显冷漠,但芬兰被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评为全球最幸福国家。

    这个国家的孩子没有太大压力,因为学校会有意识的避免竞争。

    老师间也不存在多大的竞争关系——他们不需要评职,所有老师都是平级。

    可与人情味淡薄这一点相比,在教育这一方面芬兰却号称最强国,不要忘了,这个国家的人口才仅仅只有500万。如果你去问芬兰人,哪所学校是最好的学校,他们甚至会回答你: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不正是因为他们国家的学校都拥有一般高的质量么。

    因此芬兰家长不需要去追求“学区房”——反正把孩子送到离家最近的学校准没错。

    所以对于未来,孩子们不会有太大生存压力。

    “每个人都一样好,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你已经算是成功。

    ——芬兰某小学生

    比起分数,芬兰的教育更重视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因此芬兰相当重视常识教育,最典型的就是他们的“现象教学”。

    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们都拥有你想象不到的自由,我们跟随着记录片导演周轶君来到芬兰的学校的时候,你说看到的不是教室里老师讲,学生认真听的常规景象,反而在这里,你不仅能够看到打游戏,玩桌游的学生,你甚至随处可见翻跟斗和跳舞的人,没错,他们的学校就是这样堪比游乐场的存在。

    也不是说,他们就完全不需要课堂。但当你走进他们的课堂的时候,你会发现,吃东西可以光明正大,服装不需要都是校服。学生们拥有的高度自由却正和老师们的兢兢业业形成鲜明对比。

    这位拉妮老师为准备一堂《时间、年龄、我》的课,要在其中体现艺术作品、数学、生物、芬兰语言文学等等,这些足够她要提前做很久的准备工作。

    尽管老师们会为课程煞费苦心,可最终目的却不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成绩,要知道,三年级的他们是不需要参加任何考试的,他们之间没有形式的竞争。而对于老师的评估,也并不是能够传授学生东西,而是是否有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

    生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芬兰的教育理念却并不是教会孩子们如何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反而是如何让他们慢下来,体会如何静下来看书,尽管孩子们又在看书时才用了自己“自由”的方式,但也希望他们能够真正爱上阅读。

    芬兰这个国家的现代主义设计虽然也追求简洁,但相当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

    现代主义设计的奠基人之一、芬兰的著名设计家阿尔瓦·阿尔托,相当热衷于使用木料,他将冷冰冰的国际主义风格的进行了人情化改良。

    “设计师的任务是在地球上创造一个天堂。”

    ——阿尔瓦·阿尔托

    芬兰地区的设计理念:风格简朴、典雅、温情脉脉,擅长运用自然材料、并突出材料自身的特点。

    艺术的学习过程有时可以很简单,就是有意无意间的观察和感受。

    话说芬兰学校不会随意在墙上贴标语的,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个艺术品

    潜移默化之间,就培养了孩子们对美学的感受力。

    在芬兰,财富不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指标,大家更在意一个人的品味和教养这种内在美。

    芬兰是个安静的社会,居民比较“佛系”——没什么竞争,也不怎么会去攀比。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是最好的。”

    ——芬兰某小学生

    看到的另外一篇是日本篇,与芬兰之间完全是天差地别,教育观念完全相反也正是给与我们更多的思考。

    日本的学校里会有金字塔式的等级分化。在日本,几乎不存在没有经历过霸凌环境的孩子。

    童年的美好各不相同,“大人”的苦恼总是相通。

    《他乡的童年》深入日本幼儿园,给我们呈现了不同的幼儿启蒙教育。

    日本的孩子很注重培养集体意识,比如说幼儿园的门无法轻易关闭,这就需要孩子们注重随手关门。

    把洗手池设计成没有水槽的,这样就会促使孩子们及时关上水龙头。‍‍‍‍

    幼儿园内的某些设计上的“不方便”,会促使孩子们体谅其他的成员的感受,不给别人添麻烦。

    但这种“集体主义”,和我们一直被灌输的“孔融让梨”不同:日本的孩子会被培养“在争抢时保护好自己的东西”。

    出镜的幼儿园园长就给我们演示了一番:他佯装要和孩子们抢夺食物,但没一个小孩愿意和他分享。

    虽然这些学生年纪很小,面对的是园内最有权威的成年人(幼儿园园长),但他们很坚定的“护食”。

    那日本教育是怎样培养分享精神的?其实‍孩子们会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事物;

    但分享的是分享的,但自己的,不能被抢夺。

    日本给了我们很多很多可以被借鉴的经验,但羊注意到了一些细节——他们教育方式略微带有一些雄性气质。

    比如老师会会训练孩子们学生们大声喊叫呼喝。

    日本是一个极重团体和规则的国家,他们对个人的仪表规范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那些幼儿园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都好像是被复制粘贴过的一样。

    这些幼儿园的孩子们更是从一开始就被教育,必须遵守并维护团体的秩序和规则。

    东京有一家很出门的藤幼儿园,自来以其圆形的设计著称,据了解,设计师的理念是为了让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各个教室,体会到自由和随心所欲。

    可细细观察下来,就会发现,初衷是让孩子们体验自由的设计,却处处都是“枷锁”。

    譬如在教室门口的地板上就绘有拖鞋图案,以便孩子们在进门脱鞋都整齐摆放自己的脱鞋。

    教室的推拉门更是设计的别有心机,让孩子无法在第一次关门时就将门完全的严丝合缝,还需要进行第二次的返工,如果个别孩子忘记了,就会让靠近门口的孩子感觉冷,这样的设计教育孩子们要及时关门,以免为别人造成困扰。

    再看水龙头,你会觉得没有水槽的水龙头一定很奇怪,但其实这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及时关水,以免弄湿自己的脚。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都在不停地教育孩子:如果你一件事没有做完整,就会有人因为你的失误而受伤。

    从教育观未来,想必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给世界的代名词就是做事严谨,追求完美了。他们的追求完美,是为了让团队更好,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日本教育对“集体主义”的侧重有非常好的部分,但是也有它的反面。

    比如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本的学生间会产生“社会分层”。

    此时,学校内就会出现金字塔式的等级分层,由此就会孕育出霸凌。

    甚至,有些孩子的裸照会被霸凌者传到网络上,这种行为甚至是“非常常见的”。

    于此同时,日本人那种被培养后的“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特质,又使人感到很压抑。

    “感到压抑和艰辛的时候太多,确实会感受到生存不易。”

    纪录片中的日本的幼儿园老师,有时候会让羊感觉她们很累。

    每个老师的表情和动作都相当统一:时刻保持情绪高度饱满、笑容要扯的大大的。

    童年的美好回忆也许不相同,但成年人的疲惫是类似的。

    理论上“没有竞争”的芬兰,也有他们的“不得已”。

    就像纪录片跟拍的老师,天不亮就要赶火车去学校上课。

    原因很现实:芬兰首都的房价高,所以有些老师甚至会住在其他城市,每天坐火车上班。

    而学校每天早上8点上课。

    对于芬兰的孩子而言,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学校;但对于芬兰的成年人来说,最好的工作不一定离家近。

    芬兰的老师的确没有评职称的苦恼,他们的工资会按照教书年限自动涨薪,这的确相当公平。

    可是这对于一些做出突出贡献的新晋老师,是不是就不太公平了?

    芬兰的确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位列过第一。

    可是近几年芬兰等北欧高福利国家的Pisa排名迅速下滑。

    作为芬兰的高福利代表之一的医保系统,在今年宣布破产。

    日本的教育有其优点,也有它的问题,日本各界也在反省和改善。

    芬兰那种几乎完全没有竞争的教育模式,其实也被有识之士所担忧。

    芬兰的家长的确显得“佛系”,但也不能说没有功利性。

    比如说有些家长就会有意识让孩子学习中文,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大有前途”,“(学好了中文)未来能和中国合作”。

    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展现了不同国家的优秀经验,但我们不能照抄某个国家的教育模式,更不能妄自菲薄。

    一代总会比一代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豆瓣知乎双评9.2,他乡的童年,成长,从来不只是一个样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uk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