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放送 | 寻常问题的精英解法(3)
“学习”是一个常常提到的词,有人认为它很简单,有人觉得它很难,有人认为它等同于读书,有人感觉它无处不在;有人在大学毕业就停止了,有人决心要坚持一辈子。
无论如何,“学习”这件事本身,就值得你好好学习,跟最牛的人学习,跟最高效的方法学习,跟最前沿的思想学习。
查理·芒格说: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1.为什么要学习
人身上的可遗传信息,把所有DNA信息加起来,大概只有1.6GB。而成年人大脑中可以存储的信息量,则是100TB。所以最理想的办法是只遗传最基本的本能,把绝大多数技能都留到后天慢慢学习。
这 100TB 的脑容量就可以让你装下很多很多东西了,学习的潜能是巨大的。
正因为人是“生命2.0”,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己设计软件系统,人才是万物灵长。
所以千万不要像那些1.0的生物一样整天感慨遗传基因好不好,给你那么大的大脑是让你学习用的。
2.只在学习区学习
人脑学习新技能,是发生在神经元这个层面的。因为练习一个动作而经常被一起触发的神经元,最后就会长在一起,整个网络结构长好了,就相当于一个技能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心理学家把人对外界的感知分为三个区域,最里面第一层是“舒适区”,是熟悉的事物;最外面一层是“恐慌区”,是完全陌生的事物。“学习区”,是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既有熟悉,又有新意。
刻意练习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脱离舒适区,只在压力状态下做事。成长来自打击,技艺来自斗争。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直到掌握为止,我们要的就是这样“有成效的失败”。
而且,我们不但应该在学习区练习,而且应该在学习区研究、工作和娱乐。
关键的一点,就是你要敢于从舒适区往外走一步,但是还不能走得太远。面对这个世界你不能一味迎合,你要敢于任性地加入一点新东西,但是为了你自己的安全起见,也不要太新!
不但学习新技能应该这样,平时工作也应该这样。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说,想要达到心流状态,需要这个工作的难度和你的技能正好配得上。技能低工作难,你就会焦虑;技能高工作简单,你就会无聊。心流是工作难度稍微比你的技能高一点点,你历经一番忘我的挣扎把它完成。这样你不但做事做得有意思、感到时间过得特别快,而且还能不断提高水平。
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3.想记住,先忘记
你可能会说,我是在学习区,学了,背了,但是啥也没记住,这不是白学了?
其实,人的记忆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和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
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大脑自动忽略了 —— 这些被忽略的不算。那些剩下来的,你主动希望记住的东西 —— 比如说一个人名,一个电话号码,一个英语单词 —— 一旦进入记忆,就永远在那里了。下次再见到它,它在你大脑里的存储强度会增强,但是哪怕你再也不见它了,它的存储强度也不会减弱。存储强度只增不减。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呢?那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复习,提取强度就随着时间慢慢减弱。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比如现在让你回忆二十年前同学的音容笑貌,你肯定想不起来什么,但是如果你跟她突然见面,俩人一聊天,当初种种就呼啦一下全回来了。记忆一直都存在那里,只是不好提取了。
心理学家说,提取强度是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
如此说来,考试就是最好的复习。拿本单词书从头到尾反复念 —— 这种效率很低,因为你没有提取动作!复习的时候你应该先考自己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实在想不起来了再去看答案。
而最重要的是这个:提取的时候越困难,这个提取动作对两个强度的增加值就越大。
既然如此,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就不是天天复习,而是故意把它放在那里等几天,等到提取强度慢慢变弱了,我们已经有点“忘记”了,再搞一次测试式的复习。如此一来你不但用最少的时间学习,而且还能通过遗忘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信息。
以背单词为例,这就要求我们
• 第一次复习是在一天之后;
• 第二次就要拉长,比如说再等一周之后;
• 然后是一个月之后;
• 然后是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而有实验证明,哪怕第一次复习是在两个月之后,你感觉什么都不记得了,其实还是能找到一点印象,这种学法还是有效的!
所以要想记住,最好先忘了。
从这个角度讲,慢慢学才是好办法。这周学了一点就放下,下周接着学得先提取一下前面的记忆,这样多次提取,记忆就加深了很多。交叉着在同一时期内学习几门课程,比学完一门再学另一门的效果好得多。
4.慢慢来,比较快
现在心理学认为人有两种“工作记忆”。“短期工作记忆”相当于计算机内存,是完成一项具体工作的时候大脑随时使用的记忆。“长期工作记忆”相当于硬盘,是我们平时的知识储备。
人的短期工作记忆能力非常有限,现在的公式是一般人只能同时考虑四个东西。这四个东西最好都是跟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这就是为什么要专注。
所谓学习,就是把进入到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的内容强化吸收,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所谓创新,就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中的相关内容调出来,放在短期工作记忆里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
集中思维,就是在此时此刻的短期工作记忆里强化这个新信息。而发散思维,就是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之间的通道。
人脑不像计算机的存储器能瞬间记录信息,大脑是肉长的。这就好像砌墙,你有了砖头和水泥,总要再给点时间让水泥风干了,墙才能结实。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第一次学习新技能的时候总觉得很别扭,过段时间,哪怕是睡一觉或者隔一天不练,再拿起来感觉反而好多了。
这一小段“不练”的间隔期对大脑非常重要。就好比练举重,如果你每时每刻都举重,你的肌肉没有办法生长,总要停一段时间长肉。
学习各种技能,有时候会遇到一个短暂的“平台期”。比如我记得当年学开车,一开始进步神速,过了一段时间,就感觉有几天虽然一直在练,但是水平不但没提高反而还下降了,怎么开都别扭 —— 这就是平台期。这个平台期其实是大脑内部正在忙着建立新连接的时期,不是没有进步,后台正在重组!
据此我们知道,学习知识并不是越快越好。复杂的技能需要时间间隔。
5.忘记的功夫
修炼这个“忘记”的功夫,得学学庄子。
看《庄子》书中人物一旦要去做个什么大事,总要花上好几天时间去做“忘记”的功夫。这种功夫大约分三步:
• 正常状态,能听到外界的声音,考虑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 不听外界的声音了,只关注自己的内心冷认知对对错的判断
• 忘记自己,不听冷认知的判断了,让热认知接手
这一套功夫,特别适合运动员和演员发挥。比如游泳,庄子就特别提到,如果这个人能忘记自己,忘记恐惧,他就能游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游泳的时候总想着“自己”,可能连动作都不会做了。
庄子这简直就是完美的无为状态。
6.无为的状态
那么一位有学问的现代人,应该怎么达到无为的境界呢?
孔子、老子、孟子和庄子,提供了四种路径方法,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在学习任何技能的初期,我们应该用孔子的办法,勤学苦练,搞沉浸式的教育体验,争取习惯成自然。
具体做事的时候,尤其是要做那些能够影响别人的大事,应该参考老子的思想,不轻易干扰复杂系统。
培养艺术品位,提升道德水准,可以用孟子的办法,找到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种子,慢慢发展壮大。
如果面对一项压力巨大而又特别重要的工作,就应该学习庄子,忘记自我,让热认知引导我们发挥水平。
这些手段的确是互相矛盾的,但世界本来就充满矛盾。无为,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你越想得到无为,你就越得不到无为。
这四派武功,只有实践了,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境界。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寻常问题的精英解法(4)
高手该怎么学习。
一个最新的心理学概念:认知信念。
1.两种认知信念
什么是 “认知信念”(epistemic belief)?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对知识和获取知识的看法。 认知信念有两种,分别是 “简单认知信念”和“复杂认知信念”。
简单认知信念认为知识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事实,一旦被发现就不会再改变,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权威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个人观点一说。
复杂认知信念则认为知识是一个互相连接在一起的复杂体系,每个知识都和别的知识有所联系,而不是孤立的。知识可以随着时间慢慢演化,将来新的证据和新的论证方法可能会改变现有的知识,所以也可以说很多知识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听从专家的意见,而应该亲自去验证知识的来源是否可靠,最好自己能进行推理。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可能会面对一些互相冲突的信息。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认知信念,就决定了他能不能从冲突信息里学到东西。
有这么一个实验,说明了认知信念之所以会左右学习能力,是因为感情。
研究者找了美国和加拿大的282个高年级大学生做受试者。
第一步是问卷调查,让他们针对“我们应该认同权威科学家的结论”之类的说法选择是否同意,并且用数字表达自己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强烈程度。这是一个标准的问卷,通过这个问卷,心理学家可以知道每个人都有什么样的认知信念。
接下来,研究者给受试者们看四篇经过缩写的有关全球变暖的文章。这四篇文章都有正式的来源,都是靠谱的文章:
• 一篇气象学家写的报告。文章说人类行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它严重影响了大气系统的复杂平衡,会导致一系列灾难。
• 一个天体物理学教授的论文。文章说,如果你考察历史,气候变化其实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电磁活动导致的,人类很难左右气候,所以当前气候状况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未来又会怎么变动,都是不确定的。
• 一篇新闻报道。报道中列举了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恶劣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森林和海洋的破坏以及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坏影响。
• 也是一篇新闻报道,它列举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说人们可以获得之前难以获得的北半球靠北的资源。
这四篇文章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一些比较“权威”的说法,逻辑都站得住脚,可是它们之间又互相矛盾 —— 有的说是人为的,有的说是自然现象;有的说不好,有的又说好。
看到这么四篇文章,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研究人员让这些大学生每读完一篇文章就记录下自己的情绪状况。情绪类型包括感到惊讶、好奇、困惑、焦虑、厌烦等等,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最后,所有受试者都要写一篇小文章讲述自己看完这四篇文章后学到了什么知识。研究者通过他们写出的文章来判断他们的学习状况如何。
结论是这样的。那些有复杂认知信念的学生看完这四篇文章,产生的情感是“好奇”和“享受”。而那些抱有简单认知信念的学生,产生的情感则是“困惑”、“挫败感”、“焦虑”,甚至“厌烦”。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感情是“意外”。按理说简单认知信念的人,看到了互相冲突的结论,更容易感到意外吧?但实际上恰恰相反,真正产生意外感情的人反而是具备复杂认知信念的人!科学家判断,这可能是因为简单认知信念的人对材料无感,甚至是厌烦,可能根本就没读进去。
情感不同,学习成果也不同。复杂认知信念的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更多,理解力更强,他们能更好地使用这些信息去组织自己的文章。而抱有简单认知信念的人则做不到。
所以这项研究就是说,面对同一批材料,持有不同的认知信念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感情又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所以,认知信念决定学习能力。
具备复杂认知信念的人可以在冲突信息中随时获得新知,不断进步。而具有简单认知信念的人一遇到冲突信息就感到困惑、挫败感、焦虑,甚至厌烦,他们或许能靠一技之长安身立命,但是在见识水平上,最后恐怕难以跟上时代潮流。
你的认知信念,是哪一种呢?
2.两种技能曲线
影响你的学习效果的,除了两种认知信念,你还需要知道两种技能曲线。
我们学习技能,这些技能水平的成长,其实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叫做对数增长,一种叫做指数增长。
对数增长是说这个技能初期的进步速度非常快,到后面则越来越慢,最后几乎是一个平台期,哪怕你付出极大的努力,也只能获得一点小小的突破。
比如健身、减肥,你可能发现最初一段时间的那种感觉真是特别愉快,进步神速!但慢慢就似乎不再增长。
学外语也类似。 初期花不了多少时间,掌握几百个最基本的单词,就能获得一定的交流能力,但是要想达到各种场合下运用自如的本地人水平却是难上加难。
指数增长是这样的:从你开始做这件事情,一直到很长很长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能让外人看出来的进步。一直到某个时候,你就好像突破了一个什么障碍一样,水平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然后还越增长越快。
很多技术进步、企业的成长,个人财富的增长,乃至你写个微信号点击量的增加,大体也都符合指数增长。这背后的原理当然是正反馈:你的钱越多声望越高,进一步增长的机会也越大。
指数增长最大的风险是中途退出。还没等到突破这个障碍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退出了,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退出是正确的选择。如果你非得选择这个指数增长的项目不可,你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做好最困难的准备。
所以在选择学习任何技能之前,你应该先考虑好它的增长模式,以及你能不能承受这个模式。
你得知道,这两个曲线是客观的!当你进展慢或者进展快的时候,你应该知道这跟你个人其实没有太大关系,跟外部环境也没有太关系,纯粹是这个事业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
所以遇到对数曲线初期的成功,你不要忘乎所以,遇到指数曲线初期的寂寞,也不该心生悲壮,要么就自恋,要么就自怜。你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得按照这个技能增长曲线的规律走,所有情绪根本没意义。
3.反脆弱式学习法
认识了两种认知信念,了解了两种技能增长曲线,你还需要记住一个词:不确定性。
学习应该不断变换花样。当一个项目进入平台期,那就赶紧换个项目让身体继续进步。这跟学习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学个什么东西最好时刻让自己保持在“学习区”,而不要停留在“舒适区”。
不论你是学习知识还是健身养生,主动拥抱不确定性,时刻挑战自我去应对新局面,才是符合“天道” —— 也就是进化论 —— 的做法。
从学习和创新的角度,甚至可以主动增加一些不确定性 —— 读几本自己领域之外的书、了解一个和自己业务无关的业务,还容易带来惊喜。从做事的角度,不确定性可以帮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比如随机的输入可能会暴露一个软件意想不到的bug,使我们找到平常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但是请注意,你不可能在生活的所有方面追求不确定性。你越是要在某一方面冒险,就越是应该确保其他方面稳定。具体来说,企业家可以冒险,而政府政策和法规则应该力求稳定,否则什么都混乱也不行。你要出去冒险,至少先把自己家里安排好。
4.高手的定制
学习一个高级做法——高手是如何在确定和不确定之间,定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你大概早就注意到了,硅谷的科技名人,都不爱换衣服……的样式。
乔布斯总是黑色圆领衫、牛仔裤和运动鞋,扎克伯格总是套头衫,里面是固定的 T 恤衫。当然他不是不换衣服,他的做法是买很多件一样的,每天换着穿。还有在《巨人的工具》这本书里认识的风险投资人克里斯·萨卡,总是一件绣花牛仔服。
扎克伯格有过明确的说法:他没时间专门为穿什么衣服做决定。每天的衣服都一样,这样他就不用琢磨穿衣服这种小事儿了。
所以高手的思路跟一般人不一样。这些人不是不讲究,而是特别讲究。他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定制”。做决定要消耗意志力,那我就把决定都留给关键的事情,小事全都走流程。
定制还意味着根据自己的特点决定工作风格。研究说有的人像云雀,早上特别精神,晚上需要早早睡觉;有的人像猫头鹰,习惯于晚上用功,早上总是昏昏沉沉。拿写作打比方,专家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云雀,你就要把需要特别集中注意力的完成写作这一步放到早上进行,下午和晚上不妨做些放松点的工作,发挥发散思维和创造性。如果你是猫头鹰,就应该反过来。
定制还意味着敢于说“不”,而且是经常说“不”。很多社交活动不参加,很多会议不去,很多别人让你做的事儿你拒绝做。
说“不”需要强大的精神!但是最强大的定制还不是说“不”,而是 —— 用《巅峰表现》的话说 — “出现(show up)”。
需要做这件事的时候,你能不能按时出现在这里,老老实实就做这件事,而且长期不变。说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困难。
学习是件反人性的事情,高手之所以可以坚持,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他们找到了那个 something bigger than himself。
最后用犹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的话来结束:
“自我实现是个无法瞄准的目标,因为你越是追求它,你就离它越远 —— 自我实现,其实是自我超越的副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