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成甲
◆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所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
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理解了什么是深度认知,让我们再进一步思考: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
理解了什么是深度认知,让我们再进一步思考: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能力,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所谓公共基础课,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
而专业必修课,就是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
而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然而,大脑这种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特性,除了能够帮助我们记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将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
◆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是心态、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总结一下: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
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我最常用的方法有三个: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人的进步和行为的改变,往往源自反馈。
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去对自己行为的可能影响进行主动管理。我们往往是遇到一些挫折,或者遇到很大的困难,把自己逼到一定状况的时候,才会去反思。
把教学当作一次全面提升拓展自己相关知识领域的机会,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深度。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有三个部分: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前面我们谈了提升学习能力的理念和方法,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具体执行中有用的三个技巧:记录、定期回顾与付费购买。
1.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2.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3.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4.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回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我发现很多当时以为周全、正确的决策,时间过得越久,自己越能看到其实它们还有不足的地方——因为我们的经验往往是对事件本身的得失层面做出“正确反应”,而这个决定很可能在更大的层面上是“错误的决定”
那么,回顾工作具体要怎么做呢?我将回顾分为三个层次:周/月度回顾,主要是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按照《第五项修炼》中系统思考的观点看,我们所处的世界更像是网络的环状结构,而不是线性的因果结构。在环状结构里,所有节点的变化,都会通过影响其他节点最终影响到自身
◆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这个问题要从临界知识的本质特征说起。其实临界知识的思想,核心是用更加可靠学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的问题。简言之,就是解决问题最稳妥的办法是拿可信度更高的方法去处理问题。
—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企业决策第一原则
◆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的优势就是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
◆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刻意练习至少有两方面的重复: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给出一个问题场景+一个解决方案+背后理性思考”
我在观察别人和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发现有两个认知习惯阻碍着我们获得预见性认知,那就是: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
所谓结构性反应,是指我们在做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在我看来,人们对问题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现象解释、技术规律解释和通用规律解释。
u盘化生存更容易成螺丝钉啊“U盘化生存”
◆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世界是如此复杂,我们用临界知识做基本趋势的预测是没问题的。但是仅凭此,要做实战级的应用是不够的。
◆ 复利效应
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 概率论
:过去的每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众多可能的结果之一。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也将有无数种可能的结果
概率原来有两种。一种叫物理概率,或者叫频次概率
要用第二种概率:主观概率。所谓主观概率,简单说就是……猜
那怎样提高主观概率的准确性呢?答案是,信息质量
一个重要的工具便是“决策树理论”
画出决策树的方法,通常包括三步:第一步,列出你想要实现的目标或者解决的问题(一般用正方形表示);第二步,在它的右侧画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所有方案(一般用圆形表示);第三步,在所有的方案下面再列出这种方案可能的各个结果及其实现的概率(结果一般用三角形表示)。
如何减少主观判断的偏差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用外部视角。所谓“外部视角”
:“看错时不死,看对时大赚”
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提高“条件概率”概率不是固定值,而是动态值
概率不是固定值,而是动态值
这就是概率论当中的贝叶斯定理。贝叶斯定理是说,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先估计一个概率,然后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根据新的信息和反馈来调整原先的估计,从而得到更准确的概率判断。
◆ 黄金思维圈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 进化论
如果你在那些规则已经不适用的地方遵守规则的话,你就死定了。
索罗斯说:你是否能够存活下来,取决于你是否意识到常规根本不适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有两套理论:一套是“声称的理论”,一套是“实行的理论
模仿也是管理学上说的对标
我们应该构建信息优势,让自己及时看到环境的变化。但是,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正确的方法论(精益创业)和模仿同级别最优秀人的做法,能够让你在没有冒险基因的情况下,更好地把知道变为行动。
◆ 二八法则
我们人脉圈中那20%的关键人脉是谁?我的答案是:和我们拥有差异资源的人脉。
◆ 点评
“终于”读完了,薄薄的一本书看了将近两个月,我是看过作者的另一本书《好好思考》之后又来看的这本,两本书读完之后发现自己上了这么多年学但学习效率是如此之低,难怪自己没考上清北[捂脸]
个人知识管理是个值得继续研究的东西,一方面要学会如何学习新的知识,一方面也要将散落在大脑各处的知识构建成体系
关于书中提到的临界知识有点感触,那些经典书籍中的临界知识会更多,经典都是沉淀下来的精华
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好好思考》,你会发现作者也在不断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