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人说出来的“土话”,在《诗经》、《左传》这些经典古籍上出现过。
“咥”,天水方言读díe,天水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如把“吃饱了没有?”说成“咥饱了没有?”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咥”本身就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
“戆”,天水方言读gàn,本意为憨厚而刚直。《说文·心部》解释为“戆,愚也。从心,赣声”。《荀子·儒效》里说“狂惑戆陋之人”。天水人说“二戆子”就是这个字。
“挕”,天水方言读díe,意思是打。《康熙字典》中解释为“打也”。可能咱们小时候没少让父母美美滴“挕一顿”!
“瓤人”,读ráng,有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引申到一个人弱的意思,“看你瓤的。”。记得中学课本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瓤信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滴够古老吧。
“蕞”(sui)。天水话里常说:蕞个子、蕞娃、蕞怂.... 王充《论衡》:“蕞残满车,不成为道”, "蕞残"指小而残缺的文章。《左传》:“抑语曰蕞尔国",杜预注:“蕞,小”。
“叵(po)烦” 。天水话方言把“不耐烦” 称为“叵(po)烦”。《说文》:“叵,不可也”。《正字通》:“叵耐,不可耐也,叵烦,不可烦”。
“毕”,方言音bǐ。完毕,结束的意思。《广雅·释话》:“毕,竟也”,为“完结”,词义也是很古的了。《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天水有的地方经常说“吃毕了没?吃毕了写作业。”“毕”都是完的意思。
“墙”,方言音同qiáng,《说文解字》:“墙,垣蔽也”。墙有两个作用:垣,阻挡,如城墙、院墙、围墙等。蔽,则是遮蔽、遮掩、藏身。天水人把人或物藏起来就叫“墙了”。
“挏”,方言音dòng ,本意是搅和。《玉篇》:“动也”,《淮南子•俶真训》:“掸掞挺挏,世之风俗”。掸、掞、挺、挏都指几种动作。综上所述,“挏”字的解释有推拉、拥抱、搅和、拌动,引申为一个字:搞。天水说“挏乱子”就是闯祸了。
“扚”,天水方言读diǎo,意思是抢夺的意思,表示“针对目标快速出手”。本义:看准目标快速出手,是个很形象的词语。《康熙字典》解释为“急击也”。天水话里有“扚空儿”、“扚着抢着”等词语。
“黠倯”,天水方言读hǎsóng,意思是坏蛋,坏人的意思。黠本义坚黑色猾、含有内心险恶、耍弄小聪明来伪装之意。《汉书·匈奴传下》:“ 乌桓与匈奴无状黠民共为寇入塞,譬如中国有盗贼耳”。倯意思是愚蠢、懦弱的意思,汉代杨雄《方言》卷三里说:“庸,谓之倯,转语也”。郭璞给《方言》作注时说:“今陇右人名懒为倯”。王逸笺疏中也说:“庸,厮贱之人也”。后来据张华文考证:“‘庸、倯、甬’固是一词,共时转语同源……故倯引申为懒”。天水人一般称懒惰的人为“懒倯”,品格低下的人为“贱倯”、“黠倯”或者“坏倯”,奸巧圆猾的人为“奸倯”,不明事理的人为“愣倯”或者“傻倯”等。
“趿”,天水方言读sǎ,本义是古时候小孩穿的没有后跟的鞋子。《说文解字》中说:“趿,小儿履也”。桂馥《说文义证》中说:“小儿履也者,履之无跟者也”。后来又引申为穿鞋时不提鞋后跟,拖着鞋行走,或者用脚底摩擦地面。《六书故》中说:“趿,今人以履无踵(鞋后跟)直曳之者为趿”。作为名词用的有“趿鞋”,即今天的草鞋或拖鞋。天水人把穿鞋时来不及提鞋跟,将后跟踩在脚下行走说作“趿”,如“鞋都穿不好,还趿着呢”。
焪,天水方言读qiòng,本意是暴晒的意思,用少量的水蒸煮食物。在《玉篇》中说“焪,尽也,干也。”。《广韵》:“焪,火干物也”。天水有一种食品叫“焪焪”,也叫“焪馍”是将青菜、土豆丝或槐花洗净,拌上面蒸熟食用。天水话里“焪”还有动词用法,如“焪一锅洋芋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