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养正
蒙以养正,圣功也!
家庭教育,总会涉及到教育原理,而教育原理来自于《易经》,所以童蒙养正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课。我们讲课都是按照老师的课程设计讲的,但是听者的效果为什么不是那么好,就是说学了童蒙养正这一课,在家还是用不起来?
童蒙养正,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养育孩子的人,是处于无污染的状态,他处于无我,然后会按照教育原理自然实施,可是,我们所有的成人,在童蒙时期,并没有接受养正的养育,其实我们自己已经很不正了,年纪越大越不正,习气越多。为什么大家喜欢带孩子不喜欢陪老人,虽然知道要孝顺老人,弃老取幼家之不祥也,两个原因,一是主观的,我们不正,不会真正按照道走,二是客观原因,老人也是在不正中老去,客体是不正的,孩子还在童蒙状态,未被污染,所以我们内在有天生的倾向性,虽然自己不美好,没有生机,还是倾向美好的,倾向可塑性的,倾向生机的。这样以来,家长课堂十节课,无论设计多么科学,内容多么完备,比如六德,比如四把钥匙,但是学了很多人效果不是那么大,背后就是因为实施的人没有养正。再深一步,就是讲师本身没有被养正,没有那种身教的力量,让大家看到纯粹的人是什么样的,被养正的人是什么样的,升起向往。
所以童蒙养正之前,有两个关键的步骤:
一是作为讲师,是家长的先行者,就是要真正地先行,在团体中养正,化掉习性,回到童蒙状态,这叫逆生长。只有讲师自己有了养正的体验,有了逆生长的体验,才能真正传递给学员,告诉大家这条路是可行的,你看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这就是为啥要长期链接书院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没有书院,我们完不成逆生长,回不到童蒙的状态,真心出不来,所以当我们不是那么正的时候,引导学员链接书院比我们讲什么更加重要。当我们通过链接书院完成了逆生长,我们更是理直气壮地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长期浸泡在书院里。
二是孩子怎么办?当我们不正的时候,孩子等不起,时间不等人。那就只能把他送到正的环境里给他养正,比如送华夏,让他在学校不被污染,同时我们再逆生长,这样最不能耽误孩子。当然,如果我们真完成了逆生长,回到了童蒙状态,我们能确保孩子在家不被污染,孩子到学校以后呢?所以更加要慎重选择学校,去华夏,依然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在课堂中,多用华夏的案例,让大家对华夏产生向往,也是课程的重点。
大家可能会提出疑问,华夏的老师回到了童蒙了吗?他们逆生长了吗?华夏的老师,在回到童蒙的过程中,在逆生长的过程中,并未完全养正,但是有一点,他们在面对孩子时,是完全按照老师设计的教育体系做的,在和孩子相处时是保持觉知的,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我,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处于无我状态。
回到另一个点,就是对于华夏的老师,因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被污染过,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无我,但同时他们应该更需要我们呵护和滋养,需要我们关爱,在没有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更加放松,得到爱的浸润,他们才会快速地回归童蒙。同事家庭教育讲师也一样,不要看他们课讲得是否好,而是真正给到爱,让他们也快速完成逆生长,如果一个老师课讲得很好,大家除了对他崇拜,没有帮助他逆生长,这样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又被污染了,逆正就越来越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