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下需要处理的书
1、18年做管理时想要提升自己的书,一口气买来好几本,结果一本都没有看完。
2、20年遇到困惑,想打开思维,买来一些工具方法类的书籍,也是一本都没有看完。
3、21年想要自考,买来考试的书,更是没有看过了。
以上这些书籍,除了考试的书籍是我主动买的,其余的大多数是他人认为好推荐给我的书籍。想想,跟着我颠簸了多少次,SL-CS-DC-SL-WH1-WH2-WH3,都跟着我颠簸了7次,最主要的是这期间我都没有看过。
是如何想到要整理书籍的
下午又去了新华书店,径直拿了两本书《塔木德》和稻盛和夫的《活法》,在前天坐的那张桌旁边坐下了。发现前天对《活法》很感兴趣,今天就怎么也看不进去。于是把《塔木德》后面三章翻看完了。
《塔木德》是一本类似总结人生规律的书籍,讲个人、家庭、财富、智慧等。冯唐的《成事心法》、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都属于这中写人生跨度比较广的书籍。包括6月份看曾仕强讲易经的视频,都能给道我一些启示。但这种类型的书,读起来比较费力,需要静下心去思考。于是本能想到如果买书也应该买一些值得反复多读几遍的书籍。而不是购买畅销书、小说、或者凭借自己喜好,或者希望自己可以看的书而一时冲动去买。
其次,通过这段时间频繁的光顾书店,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书非借而不读。年初定的计划,读《毛泽东传》刚开始是非常积极,可是后面只要是在家里待着的时候,几乎是不会看书的。
再加上前天准备回家时,第一反应就是把阳台上那箱书处理了,说明书籍是搬家家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
这些感受叠加到一起,突然意识到,过去这些年,走过一些地方,搬过很多次家,发现无论去过哪里,最后都会积攒下一些书籍搬回到家里,毫无例外,所有买过的书没有一本是看完的,更别说搬回家后还会去看了。已经疲惫了这种总做无用功的状态。
于是又想到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书籍也应该是断舍离的一部分。
去年进行过两次断舍离,不合适的衣服以及不合适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早在那次,就准备把书处理了,但是没有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情,总觉得非常可惜,但明明也没有看过这些书,我心理也明白,就算再继续这样跟着我,也不会有机会来看这些书的。
这一次,我想有所改变。不再是一提到搬家,本能就是想着暂时不需要的东西往家里寄。而是深度思考,物品留下的意义。很多并不是必须的东西与我们同行,只是习惯了存在,甚至在搬家转换行动时,这些物品都会成为麻烦。有时候多年以来的习惯,不一定是对自己有利的习惯,只是因为习惯了,所以从未主动想过要去改变一下。
家里堆积太多只是买来没有看的书籍,会制造焦虑,书籍只是发挥了摆设的作用,而没有发挥它原本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会有挫败感,自己是个看不进书的人。
决定把书籍处理掉了,选择多抓鱼
首先在简书上学习了下处理旧书籍的方式,大部分简友都推荐多抓鱼,下载了APP,了解了下,的确是性价比最高了。其次,多抓鱼的经营理念
我希望有家循环商店,可以把那些曾经对我很重要的物品通通收下,然后转交给需要它们的人。
像无奈走向人生岔路的旧友,也许再也无法合拍,甚至也许再也不会相遇,但我希望你日后仍有好前程......
多么暖心的一段话,让旧物不再孤单。
为什么会执着于买书不看,且对书籍难以断舍离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写道:物品过度堆积的原因中有一项叫作”对认可的需求“。”我是这样的人,你快看!“我们会将这样的思维投影于身边的物品。
"信息",就意味着拥有大量信息的我;”文件“,就意味着努力工作的我;”书“就意味着博学的我。
这个观点我是认可的。所以下定决定,想要改变一些固有的模式了。
想告诉自己,对于物品不要执着于“拥有”,要物尽其用。尤其对于书籍,尽量到书店去看书。
留下对自己产生过影响的书。如果没有与自己发生过关键,仅仅只是拥有,意义不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