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断舍离》。
介绍书籍的作者和书籍:
作者:山下英子,杂物整理咨询师——貌似是世界上独一的职业啊……
书籍:断舍离+知日-断舍离+断舍离升级版+断舍离心灵篇
书籍出版后,让“断舍离”成为年度的流行语。
《断舍离》的作者是日本的“杂物管理咨询师”—断舍离的创始人山下英子,该书系统阐释断舍离理念的著作,图书完美阐释断舍离精神和断舍离的实践法,让“断舍离”风靡日本,成为流行语。作者山下英子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她在书中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鼓励大家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R原文片断:
(备注:以下片断由书中摘录而来,非完全顺序的原文片断)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 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总而言之,断舍离并不强求非得把房间收拾得规规矩矩一尘不染,或者即便如此,也会获得额外的好处。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断舍离是一种不需要收拾的收拾法。不得不去收拾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那些东西是我们的敌人,是给我们带来烦恼的根源。但如果没有那些东西存在,身边留下的都是自己此时此刻正需要、正适合自己的东西,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身边的东西就全是我们的战友,让我们能有一个愉悦舒畅的好心情。如果只是为了维持这种好心情,那自然就称不上是收拾了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I:片段取自于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作者阐述了断舍离是与一般整理方法不同的:
*从对象上来说,是从关注“物”转为关注“人”,从“物可用”转为“我要用”
*从目的上来说,是从以收拾干净为目的转为通过收拾来了解并喜欢自己过程,干净并不是最重要的。
*从心情上说,是从烦恼转为保持愉快的心情。
我个人的概括是,断舍离是关注自身,一切随心。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另一本日本的整理类书籍《令人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也是一本很棒的整理类书籍),里面谈到在收拾的过程中,判断一件东西是否需要丢弃,是看它是否还让你感到心动。如果这个物品拿在手中已经没有当初买回来时心动的感觉了,那就郑重地向它道谢,然后舍弃。开始时可能会犹豫,当多次练习后就能把握自己心动的感觉了。这个是否“心动”的标准以及多次练习后把握心动的感觉,和断舍离很相似。
A1:我是个“整理有困难”重度患者,无论是在工作的整理上,还是信息的整理上,都是一团糟的人。发几张图片让大家随意感受一下(风中凌乱……)关注了40个订阅号,但是大多数都是没有打开的,微信、短信一堆未读信息、不舍得删除,工作的桌面也……<( ̄3 ̄)>
订阅的很多公众号都没有阅读 多条未读信息 多条未读电子邮件及微信信息我常常不舍得扔东西的原因是我对未来没有安全感,总感觉这个东西可以用得上。比如某个文件可能以后可以参考,或者说某篇订阅文章可能我以后会用上。其实到最后都不会再看。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乱,找东西也花费很多时间和心机,精力被消耗着,心情和思路也跟着乱起来,是因“物”而扰乱了“心”。过于执着物,心也被物牵着走了。我这种应该算是片段里面说的关注“物“是否可用,而不是“我”是不是真的用的上,变成这些材料“控制”着我。
A2:计划1月15日前完成对办公桌的“断舍离“。可能刚开始时会有无法确定是否可以舍弃的物品,不能判定后续是否有用,给自己设定一个”暂存箱“(同时扫描一份放在电脑存档),将无法确定的物品先放到里面,2周清理一次,看是否”心动“,是否还感觉到需要,如果感觉不再需要,就果断丢弃或粉碎。在1月15日前在训练群发整理后的桌面照片,如果没有完成,在群里发红包(不低于18元),请各位伙伴监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