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永远是变化的,超出我们意料地变化着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只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总容易用静态的、滞后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比如孩子一周中有两三次做事磨蹭了,我们就容易给他贴上“磨蹭”的标签:你这孩子,怎么总是拖沓懒散!
这里的“总是”一词就是贴标签式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
评分应当有分量
这里的评分也许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贴标签。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作者本章节中如何看待教师对孩子所掌握知识的评分的:
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和关怀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推动力,促使脑力劳动积极起来的推动力。
这话在提示我们,单纯的分数是冷冰冰的,不具有人文性和关怀性。
小a课堂上走神“常态化”,孩子进入新的班级于老师而言有点“来料加工”的味道,这孩子到我手上时走神的习惯已经像狗皮膏药一样紧缠着他不放了,单纯的靠讲道理、批评收效甚微,根据ABC行为模式治疗理论来看,小a爱走神的事实A就摆在那,我需要从B(对这件事的解读)入手,来改变C(我的情绪和行为模式)。于是我利用1对1聊天的两次机会,先跟他共情,结成联盟,拉近关系,亦师亦友,因为我总相信“亲其师,信其道”的魔力,在此基础上,周考时,他的卷子上,我特意判了一个“85A+”,成绩和上次周考相比起伏不大,我的这个A+就是想鼓励他,没想到小家伙就因为这个“A+”,在未来的两三周内,竟然有肉眼可见的小变化小惊喜在他身上一点点呈现。
这孩子当学生这么多年,因为坐不住、爱走神,没少挨批评,所以他缺的不是讲道理,不是指责,而是被“看见”,得到理解,就因为这一点点的变化,师生之间有了信任和关怀的暖流在流淌,此时试卷上的评分对孩子而言就是善意的爱和鼓励,孩子步入了良性循环的正道,假以时日,“坐不住、爱走神”就会慢慢跟他say goodbye了。
除了这个前提需要教师注意,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4点建议:
1.评分次数少而精,贵在有分量。
2.孩子因为特殊原因知识没掌握好,不能给不及格分数。
3.若孩子知识记得含混不清,概念不明确,就不要评分。
4.重复死记硬背的知识不要作为考题。
以上4点,若能细细品味,会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是一种怎样的爱护,像对待这世间最精美的珍宝一样呵护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等待,这不就是在教我们践行“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一教育观念么?
周五开家长会,我从女儿班主任的一席鼓励性话语中汲取了力量,班级有2/3孩子都过了五全的分数线,回来分享给女儿后,她像打了鸡血一样,自信心瞬间爆棚,不断的念念有词:我有高中上啦,我有高中上啦……听得我颇是心酸。
闺女对自己的成绩一直缺乏自信,只因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韧性,不少模棱两可的知识她懒得刨根问底弄透彻搞清楚,一次次的考试,眼瞅着低迷不振的分数,自信心一点点流失。其实她的成绩放在其他班级里没有那么的难堪,但孩子自己不清楚啊,总是觉得天天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压得她有点喘不过气来……
这,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评分应该有分量”么?
只是不知道何时上文说的那些建议才能落地生根发芽。
学校和老师也是左右为难,毕竟升学压力短期内不可能消除,考试,尤其是频繁的考试、频繁的刷题就变成练孩子们的手感最见效的“高招儿”了。而高频次的考试,很容易让孩子根据分数自己给自己贴标签,也容易让老师依据分数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
其实更应该以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不随便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评分这一手段能不用就不用,最起码少用慎用。
一如“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取消考试,这不就是低年级孩子的一大福音吗?
减少评分,不要因为分数给孩子们贴不同的标签,这就是给孩子们创造了最优化的学习环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