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此生未完成》,在宪法老师推荐了很久之后才在今天下午拿来一段时间来把这本书读完。
这本书,是身患乳腺癌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在生命弥留之际,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来的对于生命的警醒。
她在书本的开篇这样写到:“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这是一个处于生命弥留之际的人对我们还活着的人的忠告。但是,全书除了这些大彻大悟的语句,对人性的剖析、生活的回顾之外,还有从她全书中的字里行间中都弥漫着的作为一个母亲的愧疚和不舍。
她被发现癌症的时候,才刚刚为人母不久,新生命到来的喜悦还没有消散,厚重沉闷的阴霾已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笼罩了这个家庭。
她在文中曾经写道,明明自己的父母才是自己离开以后最应该担心的人,自己的儿子还有那么多爱他的人,一定会过的很好,但还是止不住的害怕,害怕自己离开以后儿子的生活会不会不好,害怕他奶奶喂给他的水会不会太烫。因为有儿子,所以死了也不会瞑目。
这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为人父母最普遍的反应。
血缘这个东西其实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父母看见自己的子女,无论有多累,生活有多苦,只要看见自己的血肉,心里都是暖洋洋的幸福。
以前的时候,每一次看到那些关于父母的文章,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在心底暗暗嘲讽,嘲讽他们文章的浮夸,内容的虚假,感情的夸大。可是如今,也许是年龄慢慢长大,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有看见蔡国庆对于他儿子庆庆的一举一动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天性:孩子就是父母的命。
在书中曾经讲到过的,明明已经被确诊为乳腺癌的母亲,已经被医生告知最好引产然后进行治疗的母亲,还是固执地问医生:可不可以等生完孩子在进行治疗,即使是被告知可能在还没能生完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支撑不住了,还是坚定地问一句:“这是不是意味着我有把她生下来的可能?”
我见过,一位常年在外面打工挣钱的父亲,长年累月地舍不得吃一点儿贵的食物,水果都很少吃过,过年回家的时候,看着超市里面的衣服,看了又看然后放下,多少年都是那一身衣服,但是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孩子稍微提一下想要什么,迫不及待的给孩子买到手,恨不得尽自己所能,把全世界都给自己的孩子搬过来。
我曾经嘲笑过作文书里面称颂父爱母爱的文章,我嫌弃他们的素材已经被用了一遍又一遍,而且我也不相信什么在贫穷的日子里面,父母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吃饭的时候还把盘子里面的肉悄无声息的往自己这边推的举动。我一直觉得那些过于虚假了,因为我自己本身并没有经历过。
但是,后来,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带我去看病的时候,再回来的路上,进到餐馆里面吃饭的时候,我总是觉得餐盘里面靠近我一边的肉怎么吃就是吃不完,后来在盯着餐盘看的时候,才注意到父亲一直在把盘子里面的肉慢慢地往我的方向推,推完之后又淡定地夹了一筷子青菜到自己的碗里面开始吃饭。
我记得高考毕业的时候,那个暑假一直在家里面无所事事地等消息,每天早上都会跟母亲一起趁着太阳还不是很大的时候,出去溜达几圈,在溜达的路上,母亲总是会碎碎地向我说着家长里短。
她经常说的就是我父亲,她说我在家的时候,父亲只要闲下来,就不会出去,每天都在家里面待着,以前我不在家的时候,父亲还会去别人家里串个门,但现在,几乎足不出户;她说我在家的时候,我父亲每天脸上都是笑眯眯的,即使不笑,但是都能感觉到他的心情很好;她说,我读高中的时候,每次快到周五的时候,父亲闲下来就会去看看手机,看看学校有没有发过星期的消息,每次只要有过星期的消息,脸色当时就会很好;她还说了很多很多关于我父亲的细节,那些我自己根本没有注意到的小事情。
我总是以为,什么到处宣扬的父母的爱,其实都是有些夸大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从后来,我父亲对我的那些不经意的点点滴滴,我的一点儿小事对我母亲而言都是天大的事儿,还有于娟在生命的最后对自己儿子的担忧,于娟的姥姥姥爷在最后几年对于于娟关于她母亲的碎碎嘱托,我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孩子,就是父母的命,是父母无论在什么境地都不会忘记的一丝念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