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在学校的班级里面,通常是存在一些显性和隐性的欺凌现象,而这些孩子之间经常性的“欺负”和“被欺负”,老师真的是没有办法处理,或者是发现不了的。
在这种不太正常的交往关系中,比较强势的一方,会要求班级里面比较弱势的一位同学无偿地提供帮助,服务或是吃的零食等等,而这种现象还持续很长时间。
孩子除了在学校有可能会被别人欺负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要面临着拒绝的境况,比如,一起玩耍的同伴或朋友,要求他一起去抽烟或泡酒吧。
再比如,一个男生想调戏女生、甜言蜜语恭维她并催促她与自己发生关系。很多女孩如果不会拒绝,就很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
父母要如何培养和教会孩子拒绝的能力?
首先,父母要明白,培养孩子一切能力,越早开始孩子越容易养成并得到充分练习,而不是当孩子面临危险时才突然要求孩子说“不”。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要正确示范如何使用“不”。
许多父母会过度使用“不”,经常随口就冒出来。当我们把“不”用滥了,它的意义也就随之削弱了。相反地,我们要珍惜说“不”的机会,不要轻易就说“不”。在不需要用的情况下,不妨换成“也许”或“让我考虑一下”。
而一旦用“不”拒绝孩子的请求时,则是认真不容退让和不可商量的,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当父母说“不行”时,是真的不能做,是真的不可以,父母是认真的,严肃的。
当孩子在收银台恳求父母买玩具时,父母们经常会说:“不,你不能玩那个玩具”。孩子开始哼哼唧唧,苦苦哀求,父母又回应道:“不行。我说过了不行!好吗?”如果,像这样用“好吗?”与孩子商量的语气,父母就是在征求孩子的允许,这是非常优柔寡断的“不”。
这样会导致孩子从小就觉得,想要买玩具枪,只要一直恳求、哭闹,直到把父母弄的筋疲力尽,他们就能把父母最初的“不”变成“也许可以”,到最后变成“好”。孩子就达到目的。
所以,父母首先要会在适当的时机并且正确的使用“不”的权利。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知道“不”的分量和真正的含义。
此外,当我们告诉孩子,说“不”的时候要语气明确、坚定,没有商量的余地。
很多时候,父母可能会因为面子,因为怕得罪了亲戚或朋友,而不敢正面拒绝别人。比如,当亲戚或邻居的小孩来争夺玩具,父母往往怕失脸面,怕被别人说没教好孩子,怕别人说自己的孩子小气……总之,最后就变成委屈孩子而要孩子一定要把玩具借给别人。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你觉得你愿意和他分享吗?如果不愿意,你就告诉他。”让孩子明确拒绝,好过让孩子屈服于权威而放弃说“不”。当然,你也可以引导孩子跟别人一起玩或轮流玩。
当女孩子遭遇男生的的引诱发生关系,如果女孩不懂得拒绝,或者说的“不”意义不明确,就会给人造成矛盾的双重含义。例如,女生觉得对方很迷人,即便是说“不行”,却是面带微笑的。对方接收到的不是让他走开,而是“也许,继续跟我调情,要不停地求我”。这种含糊不清的信号容易导致性侵犯。所以,女孩的父母要尤其教会自己的孩子如何义正言辞的说“不”,要勇敢地说“不”。
而当孩子面临前面说的来自同伴压力或被人欺凌的情况,要教会孩子巧妙应对他人的摆布。尽管大部分压力来自自己的内心,但很多孩子还是从同伴那里接收到别人想摆布自己的信息。有些信息来自某个群体,比如受到这个群体的集体排挤;有的来自个人。
童年时期的孩子,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孩子花很多时间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总是想知道自己可以融入哪个群体而哪些是融入不了。这就形成儿童文化,这个群体部落告诉一些孩子为什么他落伍了,要怎么做才能融入集体中去。比如“我们都有手机了,如果你不向你的父母要一个,你跟我们就没办法一起玩吃鸡,玩其他游戏,就没什么乐趣了……”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拥有多个朋友圈子,如果孩子只有单一的一个,他就容易陷入孤立状态,尤其是当这个圈子的行为举止超出他的舒适区,他就没有朋友走在一起。
而当孩子受到别人的压力时,父母不应该教孩子“硬碰硬”把压力直接推回去,因为这样会引起更大的麻烦。
处理这种压力,有几个步骤需要教会孩子,让孩子既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又不会失去朋友,具体怎么操作呢?
第一阶段,教会孩子听出潜台词。辨别出那些花言巧语背后的花招,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或生活中的事例让孩子明白“噢,他听上去是要帮我,但我明白他其实是要我去……”
第二阶段,教会孩子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立场,避免观点自相矛盾,最好能够做到不带指责,也不自以为是。如“我不想偷东西。”“我不想和你一起逃学。”“我不抽烟。”“我没有准备好发生性关系。”
第三阶段,教孩子要会马上给出另一种选择,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维持这段关系。“如果你到我家来,我们可以一起玩一个新游戏。”“我不想为你写作业,但我数学还不错,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补习。”
父母在家可以多进行角色扮演来演练各种处境下的操作方法,让孩子掌握自己处理这些问题和压力的方法,这样,当他遇到这些情况时,就有能力去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