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下大雨了。我出门时,想顺便把一个快递纸箱拿下楼,我妈叫我等会儿,她拿了一把剪刀,把纸箱剪成几块,用一个塑料袋装起来,再拿给我。
我有点不耐烦,跟妈妈说:“你干什么,扔个垃圾这么麻烦!”妈妈抬起头,悠悠地说:“你别管我呀!做事情各人管各人呀!”
对呀,我们老是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为什么不尊重父母的选择呢。妈妈做事情有自己的习惯,她特别爱惜东西,下雨怕纸箱淋湿坏了,收垃圾的没办法回收,多有爱啊!
我是一个老师,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知道每一个个体都需要尊重,却没做到尊重身边的人,特别是对我言听计从、唯我马首是瞻的母亲和孩子。
孩子是我们一手带大,我们习惯安排孩子的作息、学习、衣食住行。孩子长大后,他们对我的全方位安排提出异议,视同控制。我一开始觉得很痛苦,觉得孩子不听话了,逆反了,自己没用了,非常失落。
谁痛苦谁改变,这几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心理学,做了很多改变,学习着尊重孩子的各种选择和他们的感受。
老母亲也跟着我成长,改变了以前的很多做法。她不再守在孙子孙女床前一遍一遍叫起床,三餐一个一个问吃什么,跑到楼下为孩子们买肠粉买早点。她接受了我的建议,管好自己,先喂饱自己,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是每一个人的自由,我们可以不用管。
我对孩子放开了控制,却还总是喜欢去指导老母亲。今天批评她家里积攒了一堆旧东西,明天批评她喜欢吃剩饭剩菜,甚至每次整理厨房都把厨具调整到一个自己觉得更科学美观的地方,害得她要用半天找不到。
我忘了我是靠父母含辛茹苦才养大,我们家是靠母亲勤俭持家才有今天。我自以为是的指导,让妈妈对她的那些宝贝扔了心疼,不扔又怕我不开心。母亲每次做不到我的要求,都会难过。至于改变东西的位置,更能看出我的傲慢自大。我最近仔细观察发现,老母亲已经变矮,我伸手能拿到的位置,她已经拿不到了。她年纪大了,做事情纯属条件反射,东西改变位置、事情改变顺序她就懵了。我的指导和插手,名为关心,其实一直在给母亲制造障碍呢。
我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不愿意去超市,父母百思莫解,等到有一天蹲下来,才知道孩子目光所及,都是一大片像移动的柱子一样的大腿。
我们不能站到对方的位置,任何指导都是空谈。对方如果做不到,让他们产生挫败感,引发痛苦,就是一种伤害。
两岁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开始会说:“我要!我不!“到了青春期,孩子们想要自己去体验自己的选择,也会对家长说:”别管我!”这个时候能否在安全情况下,放手让对方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选择的事情,就是一种教育智慧。
前两天,52岁的伊能静在社交平台更新了一则视频动态。
视频中,伊能静和前夫哈林所生的儿子哈利罕见露面,他在为妈妈的新歌编舞。
细心的网友发现,哈利的双手都涂满了指甲油,戒指也十分抢镜,打扮极为个性。
但伊能静似乎并不在乎儿子的“怪异”打扮,两人相处融洽。
在母亲的支持下,儿子一直坚持着自己想做的事,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一般18岁的孩子正值叛逆期,和父母会有一些摩擦。
但伊能静却和18岁的哈利关系和谐,两人还常常一同看电影、看画展,不仅样子看起来像同龄人,心理上似乎也没什么代沟。
母子关系如此和谐,与伊能静平日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不无关系。
青少年教育专家孙晓云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当孩子独一无二的天性被父母看见和尊重了,他们就能绽放出令所有人的赞叹的天生美好。
每一个人都期待受尊重。丹麦的作家安徒生有一篇童话《老头子做的事总不会错》。故事主人公是个典型的农民。他考虑问题总是从他家庭的实际出发,在一般人看来不免显得很荒唐。他把价值高的一头牛换了一头价值低的羊,但是他很满意,因为“它可以在我们沟旁找到许多草吃。冬天它可以跟我们一起待在屋子里。”接着他又把羊换了一只鹅,直到他最后换成一袋子烂苹果。不管他怎么吃亏,他总觉得他换的东西对他家有用,可以给他的生活带来愉快。一般人都认为他是个蠢材,回到家去一定会受到妻子的痛骂。家里的太太却认为“老头子做的事总不会错”。因此老头子不但没有挨打挨骂,“而是得到了吻”。他们也许经济受了一些损失,却收获了幸福和快乐,这个农妇真的非常智慧。
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考虑,你不是他,怎么知道他的想法?只要他的做法没有触犯到你,他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那我们就无权干涉,这就是尊重。
我以为我已经学会尊重人了,不过上午母亲的一句“你别管我”,让我知道我的修养还有待提高。我没有尊重到我的母亲,忽略了她有她的想法和生活习惯。我没有做到“老母亲做事总不会错。”
母亲是传统的家庭妇女,一直以服从别人为自己的本分,这句“你别管我”应该是她的自尊觉醒的标志。我想用这篇文章为我八十多岁老母亲的成长留下纪念,并为之鼓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