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无知”

作者: 林剑0731 | 来源:发表于2018-07-21 18:15 被阅读128次
    希望之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为了考验他两个还在读小学的孩子,就把他们叫来,对他们说:爸爸有一个很大的厂房,里面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现在要你们想一个办法:用一个最简单最省钱的方法把这个空置厂房的所有空间填满。大儿子就说了,我们可以买很多很多的气球,充好气之后放在厂房里,那么空间里不就被气球填满了吗?父亲听完之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微微一笑。接着他就问小儿子:“那你的方法呢?”小儿子对父亲说:“爸爸,等今天晚上的时候你带我去那间空厂房,我再告诉你。”于是,父亲等到了晚上,带着小儿子来到厂房,对他说:“现在,你可以说出你的答案了”。因为是晚上,厂房里也没有任何照明设备,但此时,小儿子从衣兜里拿出一根蜡烛,当他用火柴一点着,虽然光线不强,但也足以把整个黑暗的厂房照亮。小儿子笑着对父亲说:“爸爸,这就是我的方法”。此时,父亲笑了。是的,小儿子很聪明,他懂得光的特性,能够驱散一切的黑暗。

            我们是世上的光,不要让无知和无畏遮蔽了它应有的荣耀,巡着它找寻迷失的自我,驱散内心的黑暗,找到属于自己的彼岸。

            这周有幸拜读了吴伯凡老师的《认知方法论》,特别是”认知周期“这个章节,对认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一个认知周期的结束,有可能是狂妄自大的开始。但也有可能是敬畏,谦卑和空杯心态的促成,使得能不断进入下个认知周期,周而复始不断强大。

    1、自大狂和自我防御

            我们很强大,可以像那个聪明的孩子那样,用智慧的光驱赶心中的黑暗,我们也很渺小,不要让自大的阴霾遮蔽原属于自己的敬畏和谦卑,使我们停滞不前。

            正如开篇的父子关系一样,一个人小时候与父亲的之间的关系,是“原始和谐”的:在儿子眼里,父亲就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没有他不知道,干不了的事情。这个世界就是父亲给儿子安排的。但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接触的外面世界越多,很多父亲的理论和见识,也会被不断挑战,甚至颠覆。这种和谐的”父子关系“就会被慢慢瓦解,甚至坍塌,父亲不再是那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权威,而那个儿子也不再是那个无知,懵懂,谦卑的求知者。

            当一个男孩开始”自我意识觉醒“,就会发生一种戏剧性的逆转,黑格尔称他为”自大狂“:只要父亲说的东西,我就一定认为不是那样,甚至是刚好相反的。哪怕在一件具体的事情上他说的是对的,我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模式,有了一种自动追加的算法—父亲的每句话,都加一个否定词,他只要开口就是错的。

            处于“自大狂”状态的人,在不断感受到外界的冲撞挑战时,会产生一种思维机制—“习惯性防御”和“熟练的无能”,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事件,你的认知明明是捉襟见肘时,还不断地自圆其说。从而进入“示弱恐惧症”。

            反观我们自己,当遇到问题或别人挑战质疑的时候,不经思考,我们就习惯性的形成了一种自我防御和解释,甚至第一时间反唇相讥:所有挑战我的认知观点的人和事,都跟老爸一样,是要等我去颠覆的。因为自己的认知是不可挑战的。用吴老师的话,我们就进入了一种认知封闭状态,所谓的认知留级。而我们也无法认识到此时的自己已是在”自大狂“中。更加可悲的是,我们甚至会以此为荣,用诸如”反应快,机智,思维敏捷“来麻痹自己,此时的我们,就是这个认知阶段的无知,有可能再也无法开启下个阶段的认知。此生,很有可能就永远活在一种自我圆融的状态中。

            在他人和世界不断用各种方式挑战你既有认知的时候,你用一套自我安慰和自我麻痹的防御体系来化解,这样一来,我们的认知周期就没办法展开,只能在一种不自知的“自大狂”中让自己的学习曲线越来越平缓,甚至下降,这个时候,你就要“认知留级”了。

            那我们又如何能规避这种天然的叛逆心态,不断进入下个认知周期呢?很显然,承认自己的渺小,承认当下的无知,让自己时刻保持一种谨慎,”无知“,敬畏和谦卑状态。接受任何挑战和质疑,并认真思考和反思。因为质疑和挑战,很有可能就是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所谓”以铜为镜,可正衣冠“,同时也能明得失。不放过一个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正如脱不花说的“面对批评和挑战,得体的反应是,不急于解释,不反唇相讥。每天,或者最长每周养成习惯,把自己存在的问题或造成的麻烦用最重的形容词想一遍,诚实的对待自己。当批评时,会觉得一切还在掌握中。”

            无论是儿童少年的教育,还是我们到了中年甚至老年的“终身学习”,都有一个前提:找到让自己敬畏的权威,让自己自惭形秽,感到自己明显不足、残缺的参照系——这时候,你会自然进入一种敬畏和空杯状态。

    2、舒适区和思维枷锁

            自我麻痹和自我圆融,使得我们更倾向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止步不前。我们的想法可能只是反唇相讥的工具,我们的思维也许只为防御而存在。这一切,都让我们在黑暗中迷失自我,在别人眼里的无知中,自大的成长。

           上周拜读一位战友关于《肖生克的救赎》的感想,颇有些共鸣,也让我重拾对救赎的思考: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救赎的过程,作为被无知与无畏遮蔽的我们,也毫无例外。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更大的牢笼,诸如学习一个技能,布施一个爱心,学到一个道理,得到一个共鸣,获得一次顿悟等,通过这些反馈获得认知,并升华为自己能力的过程,个人觉得都是一种自我救赎,只是救赎的程度不同,目的都是洗涤过去的自我,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

            更多的人只是知识和经验的囤积者,而非知识的行动者。所谓思维牢笼,实际就是束缚我们思维认知升级的枷锁:面对新鲜事物,很多人的直觉是后退一步,找出各种理由避免面对未知。可有多少次,我们正是用这些理由,拒绝了一个又一个机会?这种思维枷锁一方面受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比如大脑的最小作用力原则;另一方面,也是底层认知驱动力不足导致,或者说是没有危机感,没有恐惧感,而不愿走出舒适区。又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大牢笼给的选择太多了,从而陷入抉择窘境。到头来,只能做舒适区里炫技的小猴子,永远在思维的牢笼里自我满足,最后自我消沉。哪怕是突发灵感获得的顿悟,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而已。学会走出舒适区,不惧怕未知的挑战,快速思考并立即行动,这是我们不错过机会的最好方式。

            我们要救赎的是那个在舒适区里沉沦的自我。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从来都不要放过自己。

            人生如杯,空杯以对,把每一天的醒来都看作是一种新生。空杯、归零的心态,让坏的不影响未来,让好的不迷惑现在 !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天

            我们是世上的光,不要让无知和自大遮蔽前行的道路。要像那个孩子,用智慧的光,驱走无知的黑暗。

            我们是世上的光,不要让舒适的温床禁锢我们的思维。要像肖生克那样,用救赎的光,走出思维牢笼。 

            我们要敬畏权威,敬畏人生道路上每个善意的提醒,更要敬畏那份善良和谦卑,让光照进来,投射每一个认知道路上渺小的自己,驱赶狂妄和自大的黑暗,让它充满生命的每个角落,充斥人生彼岸的每一个“无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敬畏“无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ah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