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写也最不敢写的一次参观,就是建川博物馆聚落。
特意留了一整天的时间,只为这个博物馆聚落,结果走进去之后,才知道错了。如果想细细观看,真的是需要两天甚至三天。难怪我在购买博物馆门票的时候,工作人员还问我是两天联票还是当日一次。很奇怪,两日联票有优惠?不知为何。
拿到门票,才知道博物馆分为四个系列,分别为:抗战博物馆系列、红色年代博物馆系列、地震博物馆系列、民俗博物馆系列。整个聚落我都走了一圈,但重点参观的是抗战系列中的“中流砥柱”、“正面战场”、“不屈战俘”、“飞虎奇兵”、“援华义士群雕”、“二战石碾”、“川军抗战”、“壮士群雕”,地震博物馆系列只看了“震撼日记”,红色年代系列则看了“瓷器陈列”、“生活用品”、“章钟印”,民俗系列则只看了“三寸金莲”,至于其他的什么“中航工业三线博物馆”、“长江漂流”、“邓公祠”则属于顺道蹩进去的,不再计划之列。比较遗憾的就是“老公馆家具”因时间关系错过,算是自己想看而不得看的博物馆。估计也很难弥补了。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馆主樊建川所展示的文物的特点,即:对记载历史有意义的;特别容易被人遗忘的;标志性的反映社会变迁的。真的如进大门的时候铁柱上标注的那样“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传承收藏民俗”。值得花费更多的时间。
启功题写的哦因为到的时间早,整个博物馆几乎没什么人烟,虽然是三八妇女节。所以一个人在主干道上走着,看到左右标识为“龙门阵”、“大茶壶”的雕塑。
大茶壶 龙门阵 小龙河一、中国老兵手印广场
继续前行,左手边就是中国老兵手印广场,清早,太阳刚刚升起,印在透明玻璃上的血红手印,在阳光的映照下,赫然一片,瞬间让我肃然,气息屏住,脚步都不敢轻佻,没敢步入广场里面,只是登上台阶在手印墙的外围慢慢走着,看着每一个手印边上标注的介绍手印主人的文字。早晚的温差,玻璃上全都是水汽,似乎在用眼泪昭示我们这个民族的多灾多难,让 我看的特别沉重。
老兵手印广场二、中流砥柱馆
从手印广场下来,右手边就是中流砥柱馆。
进门就能看见朱毛的塑像。特意关注了馆设置的意图,如何用实物彰显“中流砥柱”的含义,大家能看明白吗?
中流砥柱抗日神剧中什么“手撕鬼子”、“一枪三人”、“枪打飞机”,本来觉得是无稽之谈,以致我几乎不看有关这些的感觉在戏说的电视剧。不过这次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些介绍,原来一切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我们的编剧在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太高于生活了。真的有用步枪击落日机的八路军团长。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看到左权写给妻子的书信,都是挂念关爱,都是战火血雨中的偷来的小思念、小幸福。种菜自诩长得很好;回忆孩子在父母怀里嬉戏的场景,遥想能聚在一起的快乐;忍痛交待特殊情况下妻子如何自处;而连用的四个“念”,真是含尽了一个男人对自己女人的无穷思念。遗憾看不到原迹,真可想象左权将军写到此时的心疼心念至深,当力透纸背。不过那个时候多为毛笔,估计当为越写越大。我的乱想。
地道战、地雷战,看到那个时候使用的武器装备,在一对比,日本鬼子用的一副手套都做得那么精细,真的能感受到力量的悬殊。小时候看过无数遍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今天在“中流砥柱馆”里看到实物,很是感慨,如此简陋的装备,也能打得鬼子鬼哭狼嚎。佩服之余更多是感慨,泱泱大国为何落得被弹丸小国欺负的地步!落后真的只有挨打。
因为关于共产党如何抗日,从小无论是教科书还是一切能接触的宣传资料,应该是事无巨细地了解地很清楚,所以,在这个馆我重点关注的是边区有关生活的记录,看到了离婚证、土地契约、结婚时的签到簿、通行证、签署的命令等,尤其是这些证件上书写的字,太让我叹为观止,太漂亮了,一笔笔小楷。不过等参观了“正面战场馆”后,才发现自己的佩服惊叹早了点。那个时代估计但凡有点文化能舞点笔墨的都写得一笔漂亮的毛笔字,岂像我们现在的人。
三大校长的签名 路条(通行证)可能因为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光辉历史,在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中有很详尽的介绍,也或者著名的大人物的文物已经都早被收藏展出,所以这个展馆里的文物不是很丰富,有些东西个人感觉和“中流砥柱”的本身设置要宣扬的人物身份是不相吻合的,例如里面的一封家书、一份甄别材料、一套很具有时代印记的太师椅等。
让我驻足时间最长的一个馆就是“正面战场馆。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