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1st
(我一朋友讓我寫來關於自己的自述,想想就胡亂寫了一篇東西關於自己來台灣交換或者說大學三年的一些想法...)
前幾天看到一位朋友的微博,如述:“我对青年创新,社会创新以及公民公益是持保留意见的。所谓的"X山模式",也是如此。青年创新,不如沉淀下来温故,而后知新,而后践行;而后持续的改进个体和社群。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是:你自己都没有办法沉淀下来,坚持阅读思考和自我改善;如何谈创新和影响他人?热情和鸡血都不持久,于己于事亦无益。”
這是對我大學過去三年想要達到目標的最佳概括。沉澱,反思,踐行。
而這三個步驟貫通與我大學生活中,主要是兩點,一是閱讀二是旅行。這也是我大學四年生活中希望能養成的習慣。
有許多師兄師姐在剛入學的時候就會跟我們說:“廣外很浮躁的,你們要多看書讓自己沉澱。”有時候會想,到底是環境浮躁還是其實只是自己靜不下來。抱著“我參加了這個活動,我就可以學到XXXX”的急於求成的心態,也只會面對活動后內心浮起的空虛感,無所適從。面對一些社會熱點時事只會在微博轉發評論點個贊,喊喊口號睡睡覺,對事實的本質卻傻傻看不清楚,雞血冲腦過後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只能無可奈何。這也是為什麼我朋友也會說“热情和鸡血都不持久,于己于事亦无益。” 做事只靠熱情會死得很慘,因為你就像一個燒煤火車頭,燃料耗盡的時候也是你停止前進的時候。
忘記是哪位前輩跟我說過,他們那年代的人是會從書裏面尋求到慰籍。當大家就像一鍋焦慮的螞蟻,看不到方向,只好跟著大部隊走的時候,我會發現書的確可以給予我安靜,讓我浮躁的心安定下來。我不喜歡那些只會讀書的人,我想那些人並不是真正會閱讀。閱讀不僅僅包括看書過程中的靜思,還應該包括看書後的觀察與踐行。正如如果我不去反思莫名生氣的原因,我也不知道自己也有不少認知謬誤,一些“必須”“應該”的非理性想法給自己加蓋了太多框架;又如我一直很喜歡我師兄的一句座右銘:“做一個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如果我沒有親身參與到他的社會創新,那不過是一句純粹打雞血的話,就好像市面上成千上萬的勵志書籍,說的道理都是相似的。只有在和他的團隊一起失敗過又努力過最後達到我們想要的目標,我才知道,放飛理想的風箏之前是需要無數次的助跑。
不僅僅只有紙質書才叫閱讀。每一次與人交流的時候也是在閱讀一本書。就像我在我的couch-surfing頁面里寫“everyone is like a book”。這就是為什麼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喜歡往外跑,你在接觸形形色色的人時,你也在瀏覽一本名叫“人生”的書。旅行也是一場閱讀的盛宴。
但不是每一次出去旅遊都可以算是旅行。旅行在我看來是一場修行,或者說說一段行者的生活。在行走的過程中,你發現的不僅僅是外部世界的精彩,你更應該發現的是你內心世界的渴望。我現在很感謝當初的自己面對不少麻煩困擾后依然堅持到交換的最後一刻。也許父母認為我是過來交換學習的,而我的同學朋友或者更多人會以為我是交換過來玩的哈哈哈,但我自己一直把它看作一次四個月的旅行。你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你開始審視自己,知道更多關於自己的一切。有許多機會與挑戰擺在你面前,你不嘗試還不知道原來自己也可以做到的。這些都不是別人告訴你的,而是你自己發現的。(=___=我也許也要感謝一下這次失戀的過程)
有時候我會覺得人的性格不是全然天生的,它有一部分是跟周圍環境緊密聯繫在一起。或者說是被外界給予的身份或期望塑造而成。當你脫離了舊的環境,你也許會發現自己一些以前被壓抑被遮掩起來的特點。但我們不是環境的犧牲品,我們是什麼樣是自己的選擇。現在我正在努力的方向是如何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具備旅行時那種發現新奇,審視自我的態度。為什麼一定要到一個新的地方才能發現自我?為什麼一定要在一個不同的環境才要懂得挖掘生活中的美好?以前會覺得旅行者是漂泊無定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其實是根植在每一個地方。你的心有大,就能容納多大的世界。
一句話總結就是,以旅行的態度去生活,以生活的態度去旅行。這是我接下來自我成長要努力的方向。
至於將來要做什麼,我到截止打完這個字的時候也沒想到。這也是我焦慮的來源之一。不過Viktor Frankl有說過“焦慮是我們做出改變的信號”。如果現在的我不為這個焦慮做點什麼,未來的我只會後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