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感觉不太对劲,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合理的假道理,我们称之为诡辩。比如,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了一个命题:白马非马。对于一般人,说"白马是马"就如同说"张三是人"一样,清楚明白,准确无误。怎么可能"白马非马"呢?
很多书都可以给我们多种识别诡辩的办法,但《逻辑思维与诡辩》一书告诉了我们怎样在逻辑层面识别并揭穿诡辩的简单方法。
作者认为,所有的诡辩,都是违背了思考的规则,只要抓住规则可以了。从思考的规则出发,我们可以不管结论对不对,只关心该不该这样思考。书列出了几种比较常见的规则:
1、同一律
在思考规则中,排在第一位的规则,叫同一律。即,在一次论证过程中,不能偷换概念。
比如前面说的"白马非马"这个例子,说的是公孙龙骑白马过函谷关,守卫说:人可以过,马不行。公孙龙说:但我的是白马,不是马啊!守卫一脸茫然:白马不是马嘛?公孙龙说:白马不是马。如果白马是马,那马为什么还要有白马这个名字呢?
概念包含两重定义,一是内涵,二是范围。诡辩的套路,就是偷换其中一重定义。"白马非马"例子中,马的内涵是马的形态,而白马内涵特指马的颜色,公孙龙偷换了概念的内涵这一重定义。
偷换范围这重定义的例子有:赫胥黎支持达尔文的人类是猴子进化来的这一观点时,有一贵族质问他,你说人类是猴子进化来的,那你的祖父是猴子变的,还是你的祖母是猴子变的?这个贵族偷换了概念的范围,缩小了人类这个概念的范围,变成了具体的某个人。
2、理由充分律
结论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而且理由和结论之间要有联系。试图通过否则的前提来得出肯定的推论,是不成立的。
比如:你不喜欢喝茶,也不喜欢喝咖啡,所以你喜欢喝牛奶。这个论证的理由就不充分。
又比如,看演唱比赛时,你说这个人唱得真难听,可能有人会说,有本事你唱啊。其实从逻辑上看,歌手唱得好不好,跟你能不能唱,是没有联系的,你只需要回复一句:这是两码事,不能连在一起说。
3、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两个判断,不可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我们不能用否定的判断来推导出具体的结论。
比如,椅子是黑色的,它对应的否定应该是:这把椅子不是黑色的。但不能因此有人说椅子不是黑色的,他就可以推断出这把椅子是白色的。
识别诡辩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我们有兴趣去研究,就会建立一套实用的思考方式,为我们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纠纷带来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