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412406/da7dfbe024769298.jpg)
最近一段时间十分神奇的事情就是,手头的咨询几乎都是青少年!从初三到大一不等,基本全是男孩子,且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发病之前就是那个“别人家孩子”,用他们父母的话说“生病之前从来不用操心的孩子”!可是这些“不用操心的孩子”怎么就变成了“操碎了心得孩子”呢?也许真是应了一句话“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一、这些“别人家的孩子”
可能是因为在医院工作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发病之前家长真是没有看出苗头,来找我咨询的几个孩子都不得不服用药物才能稳定情绪。第一次咨询的场景基本都是这样的,跟孩子面谈时间20分钟左右,剩余半个小时都在听家长的叙述。“现在的他变得我们一点都不认识了,那个懂事的孩子不见了”、“我们从来没给过他任何压力,过得健康快乐就好”、“他怎么会变成这样,我觉得自己的教育特别失败,从小也没亏待过他呀”、“他现在简直不可理喻,我们说话都得小心翼翼,跟家里人都像仇人一样”、“……”。50分钟结束的时候,都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临床精神科医生那里去做鉴别诊断,然后服用药物一月之后再到我这里开始一周一次的心理咨询。
接待这样的孩子多了,发现了他们身上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学习成绩相当好,都在当地比较有名的重点初中、高中就读,平时涉猎的知识很多,偏重的学科比较明显。参加全国化学竞赛拿到奖项、精通国内外军事理论及战略战术、看完国内外哲学论著、语文考试作文从来都是满分、精通某一种乐器、精通厨艺等等。与此同时对时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人性都有不同的感悟。许多时候我都会恍惚他们的年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面坐着的并不是个孩子。整理了一下卷宗,孩子们描述最多的就是没有人能理解他。试图多次跟父母沟通时,父母会说“你想的太多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可以了”,多次沟通无果便不再沟通。同伴群体中他们是佼佼者,小伙伴们关注tfboys的时候,他们在关注特朗普当选后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势必没有太多的话题要聊。当然不得不承认他们表现出来的自负。在我这里的咨询受到他们的青睐,并不是我有多么高超的心理技能,只是在长时间无人“聊天”的情况下,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深入聊天的人。给他们做咨询需要努力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知识,而是他们每个人精通的领域。有一个孩子精读了毛主席的所有论著,并且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烂熟于心。第一次咨询他为了试探我,问了很多例如秋收起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意义、彭德怀元帅指挥的著名战役……说实在话,要不是那段时间医院组织的“两学一做”知识竞赛,我肯定是抗不过第一咨询的。一旦通过了他们的考验,咨询就会变得比较顺利,往往家长会给这样的反馈“孩子说了,要跟这个姐姐成为好朋友”。说这些主要是想说明,有了心理困扰或精神类疾病的青少年一般悟性都很高,心理咨询的效果较好。如果你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且很多时候他聊的话题你无法接茬,多次告诉你学校的小伙伴都很幼稚,那么不妨带他去跟心理老师或者心理咨询师聊聊,防患于未然。
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孩子发病之后家长基本都是“抓瞎”!所谓的发病就是孩子的行为、情绪已经出现明显的异常,在家里大发雷霆、突然晕倒、不停赘述某一件等,甚至不去学校!出现这些情况最主要的是要在临床精神病科医生或临床心理治疗师那里进行诊断,诊断比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要重要很多倍(这句话必要要加粗标红)。如何去判断诊断是否正确,主要有以下几个简单易操作的标准:1.关于治疗时间长短。家长此时的心情一定是十分急切,最容易问多长时间能治愈。专业和负责任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都不会告诉你多长时间保证能好。有一个大一的女生说她曾经找过业界比较有反响的专家,专家说治疗5天收费2000,就能解决她的问题。类似于这样显而易见不可信的说法就该选择换个地方诊断。精神类问题有大部分都是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引起的,既然病根是心理问题就不是几天十几天能解决的。2.关于药物反应。所有精神类的问题如果诊断正确,药物对症,一般两周之内孩子会有一次明显的改变,如果一个月没有任何改变就要考虑是不是漏诊误诊。如果孩子在服药过程中频繁出现抽搐、晕厥,那么一定要换医生重新诊断。有一点也要特别强调,精神类药品服用的前两周有药物适应过程,易出现口干、呕吐、瞌睡、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此时一定要坚持,绝大多数患者两周以后这些症状会减轻。3.一定关注双向障碍。在我这里咨询的孩子不止一例双向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双向障碍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多以抑郁为主导合并躁狂。如果孩子服用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舍曲林、度洛西汀等无果,那么极有可能是双向障碍。双向障碍在药物平衡方面的度比较难掌控,比较常见的是服用丙戊酸钠(德巴金)、碳酸锂、乐孚亭等。但服药过程中一定要跟主治医生时常沟通,因为个体差异服药效果差异很大,不断调整中找到适合孩子的药很重要。
三、孩子“抑郁”了,我该怎么办
这应该是很多家长最最最关心的问题,孩子出了精神类问题,该怎么相处,该注意哪些方面。整个家庭一起去面对,对孩子的康复一定是最有利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我们所愿!往往出现问题后会有一个家长极度否认孩子需要吃药、需要心理咨询。要么认为孩子为了不去上学故意装病,要么认为孩子被“鬼怪”附体,要么认为被娇惯过分所致。出现夫妻对孩子态度的不一致,会让本来就脆弱的孩子更加无助。所以有以下几点家长要牢记:1.孩子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当前出了问题跟家庭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孩子的问题不是单纯看到的孩子的问题,问题孩子的背后会有有问题的家长、有问题的夫妻关系、有问题的家庭关系。孩子在做心理咨询的同时,家长也要积极面对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因为家庭动力对孩子的效果远远大于心理咨询师。2.出了精神类问题,除了有家族史,说明你的孩子精神需求大于其他孩子。对孩子的养育早都不止于管他吃饱穿暖。各类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孩子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展,对很多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家长的关注与引导非常重要。养育孩子没有捷径可走,如果你总是向别人说自己家孩子比同龄人懂事、学习好、自理能力强等,那一定要注意你的孩子与此同时需要与你有更多的精神交流。3.发病前后对孩子的态度不可出现巨大反差。发病的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完美。发病后家长慌了神,不断告诉孩子不一定要考好大学,健康快乐最重要;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需要好好休息;请了长假天天在家陪伴等等。其实这种反差巨大的态度会让孩子的“无价值感”更强烈。药物治疗稳定后,孩子需要心理重建,家长此时最需要做的并不是把孩子当“病人”照顾。一方面过分的关注与照顾会强化孩子一种思维模式“生病了爸爸妈妈就会有时间陪我”;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要求突然降低,会让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跌落凡间的天使!成为在左的天才还是在右的疯子,很大的程度都取决于父母。即使有一天你的孩子成了别人眼中的“疯子”,也要坚信他有成为天才的潜质。除了药物治疗、心理咨询,来自于父母的耐心与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一个初三的孩子做的年夜饭!
![](https://img.haomeiwen.com/i3412406/b9c316a25080290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