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夏天,我在河南中部一所县城高中读完了高一,面临文理分科,老师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每个人,自己先确立,再写给老师,心中想上的一所梦想大学的名字。
一、更为重要的
今天看来,这个比文理分科,影响更为深远:文理分科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时候还带着妥协和忐忑不安,而建立一个为期两年的大学梦想,并为之付出青春的努力,激励作用则直接得多。因为那时候,我们的信息很有限,我记得,只有32开小本的《中学生数理化》杂志,会在封二上,每期简单介绍一所大学。
今年我46岁,回望自己的高中同学,共八个班,高二开始分成了六个理科班,两个文科班,如今心中不由感慨,可能跟每年六月的NBA选秀一样,我们那一届,和我们下一届,都是大年中的大年,方方面面涌现的人才,数量多,质量好。
为了直观一点,先从文科两个班,举几个例子,出了哪些有成就的同学(隐去名字):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本科毕业,现在是为政一方的书记;
2、武汉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后来去了特别-行政区的部队,今天同学聚会谈笑风生。
这两个是人生故事中的常见套路,我再说两个跨度极大,你想都想不到的奇遇记:
3、河南某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具体我分不清了,是商业高专还是财税高专还是别的),一路辗转,今天是复旦大学教授的;
4、天津师范大学毕业,回县里农村中学教了一年书,今天是互联网圈里大佬的;
当然,理科班数量是文科班的三倍,按概率分布也该更多,我如果把理科班同学今天的成就,写下来,估计也会惊掉一群人的下巴,起码,对于我们那个小小的县城是这样的。
好,小结一下:
1、比起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在心中建立一个牢固的两年梦想,并去努力追逐,更为重要。
2、人生浩如烟海,比起一时的文理之争,发挥自己的长处,释放自己独特的价值,更为珍贵。
二、大学的名字
武书连等人,把中国大学做了排行榜,我可能也会看一看,但不会过多注重这些分呀分的权重,因为大学历史的人和事,过往的情怀与现在的建设,所在地区的发展与吸纳,都比这些打分有意思得多,举个例子,你给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友资源打几分合适?你给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的如画风景如何比较高低呢?反过来,远在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你又知道他未来会不会腾飞呢?
中国这些大学的名字里,隐藏着一些故事和方向。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以文理见长的老牌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
二、工科强势的老牌综合性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
三、名字中,工科就强势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这二十多年以来,大学合并浪潮中,还有两个明显的动作,就是二三中的工科强势的大学,纷纷补短板,恢复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理学院等,新建法学、哲学、经济商科金融等院系。而对于一二三都有的谋算,就是好话说尽,跪求也要合并当地的医科大学,然后一副老子也有了医学院的得瑟。
小结一下:
3、对于中国的知名大学,没有文科建设,等同空有一副好腰好身板,而缺了深邃的眼睛,为了证明自己学校高瞻远瞩,死活都要补短板。
4、如果你高二选择了文科,那么选择一二中的文科院系,作为自己的理想所在,都挺好,各有各的好,文理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大学里,文科专业,当然是底蕴和主流,而工科强势的综合性大学里,文科专业,虽是非主流,却是大家情感上都捧着的非主流。
5、工科强势的大学里的文科专业,如果有漏可钻,也挺好,如果让我选,我首选学校的牌子硬不硬,而不太关注是否在工科为主的学校,自己是个非主流。因为,学校牌子硬的好处,太多太多,远超非主流的一点失落感。
三、曾经失落的苏东坡与黄仁宇
高一上完,文理分科,文科的同学,有一些失落,我能想象和共情,我把这段时间叫作“蛰伏期”。
高一时,大家都在同样的环境里,比拼也好,玩闹也罢,到了这一年的结尾,却要各自选择,很多人进了理科班,继续活在学校和老师明显更为重视的舞台中央和目光里,而选择了文科班的同学,不说别人的目光,自己恐怕都认可了自己好像有一些“基因缺陷”,起码来说,对付物理和化学,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同时,活在了一种说法的压力里面:选择理科的好学生,文科也挺好,选择文科的学生,理科不那么好。
实际上,别担心,你只是早了一点,认识到自己并非全能的“六边形战士”,我觉得,早一点认识到,并不是坏事,开个玩笑,你见刘邦是六边形战士吗?刘邦自己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小结:
6、你可以不擅长物理和化学,但你可以拥有包容物理和化学人才的胸怀,对不对?
7、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提高一下自己的情商,内求坚韧,心智坚定,外求为人处事宜人妥帖,你会收获非常高的生活和事业满意度。
我想到了蛰伏期的苏东坡和黄仁宇,说是蛰伏期,其实是困境,比选择文科,暂时失落要大得多的困境。
如果有时间,有心情,可以看一篇文章和一本传记。
文章是南方周末曾经的一篇《人生问题千万种,苏东坡都懂》,搜一搜都能找到,打印出来看,最好。
传记是黄仁宇的《黄河青山》,一生都是失败,一个连着一个,最好的时光,竟然是自己19岁大一时的那张照片。他的个人失败,映射着20世纪中国的挫折。可是,当我们站在八十年代以后的视角,黄仁宇和他的故土中国,又是何其成功。

少年人不必发出历尽沧桑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少年人应该学习苏东坡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你的目击所在,都是你的大地;你还可以心灵遨游,那里有你无限的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