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前阵子推荐的基本上都是相对早一些的书,今天推荐一本新鲜出炉的,因为是阿里研究院的集体创作,所以要看到其他的互联网巨头的信息有点困难,同时也不会有对阿里不利的案例。书中比上半部分比较有趣,说电子商务列举了一些依托阿里资源成功的案例,遗憾的是用个案说明问题,而海量的其他商户基本没有提及,有软文嫌疑。下半部讲互联网+在其他领域(如医疗、旅游、教育、金融等)的前景展望,总的来说,全书把互联网+字样换成互联网,主题不会变。(DT:数据技术),对阿里系的成功以及电子商务有兴趣的老板们可以看看,或许会有启发。因为是阿里研究院出品,书中对数字的解读比较有意思。例如:
2013年百度的广告收入超过了央视;
2014年,阿里研究院在全国发现了212个淘宝村;
预计2016年淘宝将超过沃尔玛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平台;
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的公式开始失效;
目录:
目录
序1 从IT到DT
序2 互联网的“器”与“道”
序3 传统企业如何转型:一切业务数据化
序4 “互联网+”与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
序5 “互联网+”激发传统产业新潜能
序6 互联网+:中国发展的新引擎
第一篇
升维 1-62
第1章 “互联网+”之本质:是连接,更是融合 / 2
第2章 “互联网+”之新基础设施:云、网、端 / 19
第3章 “互联网+”之新生产要素:大数据,大财富 / 27
第4章 “互联网+”之分工体系:网状实时协同的新景观 / 33
第5章 “互联网+”之商业模式:C2B模式的成长与扩散 / 39
第6章 “互联网+”之组织模式:云端制的浮现 / 51
第二篇
变革 63-271
第7章 互联网+消费者:第一驱动 / 64
第8章 互联网+营销:互·联·网 / 75
第9章 互联网+零售:融合与跨越 / 90
第10章 互联网+产业集群:新鱼群效应 / 104
第11章 互联网+制造:柔性化生产加速 / 111
第12章 互联网+跨境:买全球,卖全球 / 125
第13章 互联网+三农:农村包围城市 / 138
第14章 互联网+金融:人人都是银行家 / 158
第15章 互联网+信用:数据=信用=财富 / 167
第16章 互联网+物流:24小时必达 / 180
第17章 互联网+医疗:治未病,简就医 / 197
第18章 互联网+教育:重塑未来学习 / 207
第19章 互联网+旅游:说走就走的旅行 / 223
第20章 互联网+文化:激发无限创意 / 240
第21章 互联网+政务:像逛淘宝一样“逛衙门” / 253
第22章 互联网+公益:自愈性社会的孵化器 / 263
结束语 面向未来的互联网经济 / 273
后记 未来,已至 / 282
序言:
马云:从IT到DT
阿里巴巴有一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团队,专帮农民朋友“触网”。他们发来的“战报”是这样的:
浙江桐庐,张大伯打算开个“农家乐”,他上网买了6张床,6个空调,6个电视,还定制了厨房用的不锈钢架子。贵州铜仁谜路村,杨大叔打算做土石方运输生意,在阿里巴巴平台采购2辆重型卡车。浙江昌化镇白牛村,村民在淘宝购入6700个山核桃钳子——当地不少农民身为淘宝卖家,购买核桃钳子搭配自家的“山核桃套餐”在网上销售……
这些故事让我感觉特别踏实。
过去20年,互联网产业做的非常成功,但我发现很少有互联网公司能健康的,平静的活过3年。问题在哪里?缺了什么?
无论你是否喜欢,过去20年互联网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许多传统企业讨厌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毁掉了他们的生意。与此同时,那些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如Google,Facebook,Amazon,eBay和阿里巴巴,我们所有的人天天担心。
如果一个行业中的公司常常不能活着超过3年,那这个行业永远无法成为主流,永远不可能深深根植于社会经济。我们要做什么才能找到解决方案,让公司能够活得长久而健康?
今年3月份我在德国曾有一个演讲。我认为,互联网必须找到那个缺失的部分。这个缺失的部分就是鼠标和土地、水泥携手合作,找到一个方法让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能够结合。只有“互联网+”,互联网公司才能活下来,才能开心的活30年。
世界正在快速改变,很多人还不知道IT是什么,今天IT已经在向DT(数字科技)时代快速跨越。 IT科技和数字科技,这不仅仅是不同的技术,而是人们思考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待这个世界方式的不同。
IT时代是方便自己控制和管理,“信息”是一种权力。而DT时代是利他、激发大众活力为主,DT是一个数据更充分流动的时代,会更加透明、利他、更注重责任和体验。
我们设想,在未来,经济将不再由石油驱动,而由数据驱动;供应链商业模式将是C2B(customer to business)而不是B2C;机器不仅会生产产品,它们还会说话、思考,还会自我完善;企业将不再关注规模,不再关注标准化和权力,他们会关注灵活性、敏捷性、个性化和用户友好;在未来,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会那么注重对抗,而会在竞争同时增加合作,并重视对整个社会的关怀和责任。
如果说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释放了人的“体力”,那这次技术革命释放了人的“脑力”:梦想、激情、想像力、科技信仰、创新冲动……
我一直认为,不是每一次工业或技术革命改变了世界,是技术背后的梦想改变了世界;不是单个的梦想推动世界改变,而是一群人、无数人的梦想,以及背后一整套的技术基础、制度安排推动世界改变。
我相信,中国在线的6.5亿和尚未在线的另一个6.5亿人口,不仅是全球最蔚为可观的消费市场,最灵活的智能化制造基地,也是“互联网+”创业创新最活跃的试验场。这些力量不仅会渗入中国的农村,渗入所有人的思想意识,也将同步促进知识、资源、制造、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整合——这是“互联网+”,这是与数字化同步进行的全球化。
这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世界,这是一个属于未来的世界。
互联网的“器”与“道”
曾鸣(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
随着互联网技术一浪又一浪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面临巨大挑战。这些传统企业在强调自身优势的时候,最常提到的一个观点是“互联网是工具,商业/金融的本质不会变”。言下之意是,我们对商业/金融的本质理解很透彻,只要把互联网这个工具用好,未来还是我们的。最新的争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前者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后者以互联网为工具。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互联网工具”的理解过于工具化。互联网是工业革命后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人类在工业文明这两百年创造的财富远远高于以前几万年的总和。互联网技术进步的速度和影响力将大大超过工业革命。
任何重大技术革命的背后都有科学、哲学,甚至是世界观的巨大变化。不理解这背后深刻变化的本质,根本不可能利用好这样的工具。没必要在逻辑层面争辩什么是“本质”,什么是工具。要把互联网这个工具用好,就必须理解互联网思维。这是互联网的本质。这两者本来就是无法割裂的一体。“分布式”既是互联网技术的基本架构特征,也是未来商业的基本模式。云+端、机器学习、快速迭代等,都在快速从技术范式演变成商业范式。最前沿的技术和最创新的商业模式往往是共同演进的,成功的创新商业模式才能最终把技术创新的价值最大化。淘宝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和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进步是紧密相连的。谷歌的成功是商业和技术的同时成功。一个“引进”互联网工具的企业,基本没有可能接触到技术的前沿,而且引进的技术优势能发挥多少也是问题,又如何靠它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呢?未来,一个成功的企业,不论在什么领域,肯定都是能同时服务海量客户的,仅这一点的技术挑战就是巨大的。当一百年前汽车取代马车的时候,虽然只是交通工具的改变,甚至可以说“交通的本质并没有变”,但交通的变化大到改变了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几乎所有一切。“互联网+”的提出,本身就标志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正在从简单的工具快速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核心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经济运行模式的重构,正是未来十年创新的主题。
当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让一切在线,甚至虚拟和现实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观念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时候空谈“商业/金融的本质不会变”只会让自己更加被动。努力理解互联网将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的本质变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远比仅仅把它当作工具要重要得多。
书摘(新书故不提供书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