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人类社会“分工”模式下,个体生存需求、个体人生追求和社会要求的载体。
对个人来说
每个个人存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解决生存的需求:饿了需要买面包,渴了需要喝水。货币作为社会共识的交换单位,每个人都需要获得货币来保证自己的生存。
工作对个人来说,通过工作获得一些货币,得以解决基础生存需求。
对于一个年幼或年幼的人来说,他个人无法通过工作或找不到工作来获得货币。所以他们获得货币的方式不是通过工作,而是通过父母的养育,养老金或子女支持。
当然他们也会在成年时赚取货币,并支付一部分给他们的子女和长辈。所以一个结婚生子的成年人必然会有更多的压力,因为他不光需要满足自己的货币需要,还需要满足他的孩子、长辈的货币需要。
如果一个人获得了社会意义上的可以覆盖其需要的货币,那么是否意味着他不再需要工作了呢?答案显然不是的,否则无法解释巴菲特、比尔盖茨、马云这样一类已然取得足够多的货币的人,依然孜孜不倦的工作在一线。
支撑他们的是什么呢?罗素说只有三种东西能获得真实的、永恒的、最高级的快乐,那就是工作、自我克制和爱。
这是人性最有趣的地方,我们不光为了满足自己动物性的生存需求,还需要满足社会性的连接,家庭的责任,个人理想的追求等自多样性的需求。
这些丰富、多层次的需求,构成了他们继续工作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一个人说他有钱了就不会继续工作,那么这个人一定不够丰富。
从社会来说
对社会而言,这是维持运转的基础;因为现代社会这个巨大机器运转的基础是人类分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有详尽的描述,分工可以带来社会财富的更大化。
所以,一个分工的现代社会,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工作需要人去做。因为人性实在是丰富多彩,他们既需要满足基础的生存(光基础生存这一需求,在商业层面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还有社会性、自我实现性等等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最终都会落地到工作,由一个个人来完成。
在信息技术革命到来之前,生产效率很低,所以会有很多基础岗位给很多人去完成,同时也让他们获得货币;
但随着生产效率变得足够高,社会其实已经不需要很多基础岗位了,因为很多事情可以由机器去完成。当然多出来的人,本来可以去做一些更富创造性的事情,但由于人本身的一些特性(比如懒惰,不爱学习),使得这件事会变得相对困难。
所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社会舆论会对懒汉做谴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去完成他们应尽的社会责任。但如果生产力足够发达到让每个人都不工作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呢?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超出工作本身的范围,包含国家、社会、个人运行机制,也许我们需要单开一文去讨论;
总之,发达国家给了很好的实例。他们可以保证每个人在工作很少的时间,就获得了足够满足其基础生存需求和一些其他追求的货币供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