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奥地利很有名的作家,莱内.马利亚.里尔克所写的一本书。作者著作非常丰富,他写诗,写小说,也写书简。这本书的内容是十封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卡卜斯的回信。
我看了一下,他生于1875年,逝于1926年,51年的生命,在这些回信里,虽是作为前辈给予青年诗人后辈的提示,但都是他写作的领悟与体会,其实,恰恰是给写作新人的绝佳教材。
这十封回信,每一封都针对来信诗人,给予诚恳的回复与中肯的建议。归纳一下,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一、走向内心,探索要写诗的起心动念。要接近自然,要好好练习说出所见到的,所体会的,所爱的,还有,所遗失的事物。
里尔克还提到,躲开普遍的题材,要归依日常生活呈现的事物。他还很坦诚的说,如果生活很贫乏,不要抱怨生活,而是要抱怨自己,因为,对于创作的诗人来说,应该没有贫乏,也没有无关痛痒的地方。
里尔克劝青年诗人,一切顺其自然,走向内心,探索生活发源深处,那时,就会有答案出现是不是“必须”创造。
他提到件事。暗嘲。
在创作力丰富的时候,可以当作一种方法去理解人生;但,在创作力贫乏的时刻,要谨慎,不要被它支配。
二、要阅读有深度的书籍。
他提到他出行的行囊里,一定会带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丹麦伟大诗人茵斯.彼得.雅阔布生的书。因为,有深度的书,可以向我们展示世界,而我们也可以发现值得学习的事物,而且,这些都将成为自我成长很重要的养分。
他之前给予建议阅读的书,青年诗人给予良性的回馈,他提示寄信人要阅读,并且建议阅读的顺序。有深度的书,永远不会失掉其魅力,透过阅读,我们观察会更明确而单纯。
而且,在看书中序言时,不一定要照单全收,最好是有自己的理解。这样判断力会跟着慢慢进步,这种累积,强求不来,也不好催促,都是时间到了才能累积。
他提到了一个重点,要天天学习,特别在痛苦中,要“忍耐”!他另外评价了另位作者的书,其实,这个评论也提醒我们,在看书或写作时要跳脱性别,别局限本身性别自带的偏见,否则,自己的世界将容易充满狭隘与粗糙。
三、年轻,要亲身生活,体验生活,对于心里的疑问,多多忍耐
年轻,总会对生活有很多疑问,也拼命去追寻答案,但有时并不能马上得到答案,为什么呢?因为是生活体验的不足,很多问题的答案,是在生活中慢慢的领悟,也急不得。
里尔克提到,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生活,多多注意生命中出现的事物,像蜜蜂酿蜜,从万物中采取甜美的资料,生活会回馈你回答问题的境地。
另外,坚持忍耐,不迷失在浅易与轻浮中,生活的体验有时不是件容易的事。
留意情绪,是从内在而生。
里尔克提到,在悲伤的时候,在恐惧不安的时刻,安于寂寞,安于沉静,安于忍耐,安于坦白,这样,就会成为自己的命运,他特别提到,要像病人一样忍耐,又像康复者一样的自信。
他在1922年写的诗,有一段刚好可以契合:
--真正发生的,多于我们的经验。
将来会捉取最辽远的事体
和我们内心的严肃融在一起。--
四、写作时,选择幽静寂寞与不太生疏的时刻
里尔克提到他在回信时,会选择幽静的环境,身心静下来,不在繁华喧闹,而在自己不陌生的时刻,可能是清晨,可能是夜晚,可能是深林里,他享受寂静,自然,会有写作的灵感源源不绝的产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尝试写作时,总会很急切的想要充分利用时间,但是,写作可能需要灵感,需要酝酿,有时早上源源不绝,有时却一片空白,或者,也有可能,身处有轻音乐的咖啡馆,闻着浓醇的咖啡香,这样的环境,说不定是比安静的房间面对电脑键盘、可是心里想着刚刚看的手机新闻来的强。所以,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心情,一个人安静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
五、顺应内心
他提到自己的例子,就与卡卜斯的书信来往来书,他自己会先就“看信'这件事会带来什么,而不去想“回信”是否可以带来帮助。他希望让我们是到的是让生活自然的进展,再者,也希望我们了解,情感,可能有助我们集中向上,有可能也带有伤害,希望我们体验的都是美好丰富的情感。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可以好好培养,就是“怀疑”,在培养的过程中,带着理智与智慧,遇事有“批判”的精神,要求证,要考据,在这过程中要站稳自己的立场。
在这些回信之后,有篇里尔克的文章”论山水“,对于顺应内心有很传神的的描述。他说,人画山水,并不意味就是“山水”本身,恰恰是画家自己。“山水“,就成为感情的寄托,这可能是画家的欢悦,素朴,或称是虔敬。
这本书,虽然不是篇幅很长,但每每点醒大家在创作是很重要的一点,遵从自己的心。生活有时顺遂,有时艰辛,有时顺理成章,有时充满疑惑,我们都要用心生活,品味每天生活的酸甜苦辣,用最单纯的心,面对这一切,观察世间万物与人事。也许,有一天,就瞬间了然。创作时,选择合适自己的环境,安住自己的内心,在”安静“的状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把它写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