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天空飘下今冬的第一场雪。看窗外雪花旋转飞舞,我长舒一口气,终于看完《金蔷薇》最后一页。
《金蔷薇》豆瓣评分9.1,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分,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阅读这本书。这本18.4万字的《金蔷薇》,我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星期。常常因为看不下去而中断,但又总是期待着后面或许会有精彩内容不想错过而继续翻看,直至读完最后一页,满怀惆怅合上书页。
《金蔷薇》的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俄罗斯作家。他于1956年发表的《金玫瑰》是一本创作札记,其中谈了许多创作体会和经历,受到广泛欢迎。我也是因为看到别人的推荐,才购买了这本书。也许对俄罗斯文学背景不甚了解,知之甚少,对文中谈到的创作思想体会不够深刻。
每一个创作者都值得被尊敬。尽管《金蔷薇》没有给我带来很好的阅读体验,但还是有些内容给到我一些启发。作者自序:“本书并非理论上的学术著作,更非教科书,而不过是一篇札记,漫谈我对写作的一些看法和我的创作经验,如此而已。”
简单说说,对我有启发的书中内容。
“没有生活经验,写作这条路是根本走不通的。几乎我的每一本书都意味着一次旅行,换句话,说得更确切些,每次旅行之后,我总写成一本书。”
我是很赞同作者这个观点的,生活经验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最近在看一位作家徐迅的三本散文集,内容全部围绕着乡村生活而写。有一位记不清名字的作家也曾说过,童年生活的苦难都是日后文学创作的丰富土壤。一个没有生活经验的人很难创作出对他人有思考有启发的文学作品。这样说也许太武断,但纵观那些有成就的作家,陈忠实、路遥、莫言、贾平凹……他们的文学作品都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是生养他们的那片土地所厚载的福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金蔷薇》中有一篇文章记录作者第一篇短篇小说的创作经历,一次暑假在一个荒芜的庄园度过,目睹了一家人的吵闹争执,有所感悟,决定作为第一篇小说的创作素材把它写出来。作者呕心沥血,花了很多时间写出的小说,虽然是写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但读起来总是苍白无力。第一次投稿,就被编辑拒绝了。
一年后的春天,作者重写了这篇小说。因为他自己悟到,小说通篇用的都是人家的话,在这篇小说中,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既看不到他的愤怒,也看不到他的思想和他对文中主角爱情观的崇敬。
当作者重写这篇小说后,送到编辑那里,不是为了发表,而是请编辑评定下好坏。得到编辑肯定后,让作者明白,在任何作品中,甚至是一篇短篇小说,也要毫无保留、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应该忘掉一切,必须让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由驰骋,打开所有闸门,就会突然惊异地发现意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诗的力量远比你想像的要多。
“我生活,工作,恋爱,痛苦,憧憬,幻想,只知道一点——到我成年的时候,或者甚至到我年老的时候,迟早我是要开始写作的,但是我之开始写作,绝不是因为我以此为任务,而是因为我的整个身心要求我去做这件事儿。还因为对我来说,文学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现象。”
不知道为什么,这段话特别打动我。说不出原因,可能就是一句简单的话:“迟早我是要开始写作的”,就是这句很普通的一句话,击中心中所想。此刻想到看书时曾经读到的一个词“养小说”。也许时机成熟的时候,“养小说”就会“破土而出”。
最后引用一篇公号文作者黄信然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阅读像是个“造岛”的过程,但没人最终会是一座“孤岛”,那座岛经常浮出水面,看见它的人能看见,看不见它的人与它无缘。阅读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或许组成那座岛的“元素”相同,但是面貌终究因为某些兴趣爱好,经历而不同。就算喜欢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