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的国内不少对自律、个人成长的书,有种误解,尤其是像《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高居畅销榜单,读完真能觉得好的人却不多,我叫它为“被误读的经典,被拆解的成功学。”
今天只要搜索自我管理或是个人成长的书目,《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定高举榜首。出版后的近30年,仍然被视作通向个人和企业成功的经典作品。
有趣的是,国人了解这本书的过程,很大一部分来自拆书稿的形式,有聪明人早提纲掣领的总结出精华7点,让一众追求进步的青年们以最快速度拥有高效人士同款。
但如果仔细浏览下豆瓣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读后发现,道理都懂,但自己依然不高效也没成功。另一类读者,则是大呼不理解,这样一本讲述最基本观点的书,竟然可以被称作商业管理类经典,未免有些夸大事实。
关于这本书中提到的7个习惯,我不想逐一罗列,首先是因为这样又犯了拆书者们的错误,自作聪明的将最鲜艳的花朵捧在眼前,却忘记了其背后的,枝叶联结的体系。其次,这样会打破这本书的底层认知,也伤害它的影响力,才会出现以上提到的读过宛如没读,或是读了依然没用的结果。
如果你认真的,通过自己的阅读,耐心了解这本书,会发现其中有三个基本的认知,是被误读或是被遗漏的。
第一、在行动前,先确定你自己对成功的定义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中,作者花了近100页的篇幅,提出一个基本概念。你需要先明确属于自己的成功定义。如果定义不明,或仅仅是跟随外界的标准,再正确的方法也只会起反效果。
他用自己教育儿子的例子来说明找到自己的标准有多重要。他们曾因为上高中的儿子学业平庸,体质弱且不善交际而深深苦恼。像诸多开明的家长一样,他们不断用“慢慢来,你一定可以做到的。”这样的话语进行鼓励。但却收效甚微,反而让夫妻俩更着急。
直到某一天,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用儿子同龄人的标准来要求他。这个年纪,应该是校橄榄球队的四分卫了。成长在企业管理家、畅销书作家的家庭下,他应该有很好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了。这一切,其实都是来自外界的标准,他们的善意鼓励,也只是用看似宽容的手段,在努力催促儿子要和别人一样。
当真正问向他们的内心,答案其实一早就在那里:让儿子寻找自己的人生。“结果是,没有了催促,也不再下意识地让他跟别人雷同。他们的儿子不仅进入哈佛,还在大学期间加入校足球队,他的人生,只是节奏慢了些,却并未真的失败。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书中形容的成功人士,能有效解决人生难题,早早加入青年才俊行列。但假如你从未真正了解自己的喜好和擅长,只是简单照搬他人标准,那么距离最终的目标,只会越来越远。
就像拿到一张错误的地图,想去伦敦,却拿着前往巴黎的地图。无论导航系统再先进,或是地图标识再详细,如果目标未曾清晰,都只会背道而驰。
当你只是从别人口中听到关于成功的技法,而不曾真正了解自己的想实现的目标,那么你也会成为那个拿错地图的人,离终点越走越远。
第二、别忽略时间的力量
高效能人士都是时间管理的高手,所以我们会误以为就此成为时间的主人,可以多快好省的完成工作。在那些擅于拆解书本的公号或读书稿中,极容易获得这样的谬论。
实际上,作者史蒂芬早就提醒过我们:“培养习惯是一项长期的战役,因为它需要日复一日的重复。”同时,好习惯的养成并不容易,你面对困难时,下意识想逃避的心情。面对难搞的同事,不自觉想抱怨或推卸的情绪,都会不断出现,你能做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用近乎一生的时间,成为那个主动解决问题,优先去做最重要的事的人。
时间,是最有力量的证明,所谓的更高更快和更强,只是结果。丰硕的成果,是日积月累下,自然会产生的结局。。
令人惊讶的是,在追求快速获得干货的时代,一本讲习惯培养的书,竟然也被三五下简化为快速成功学,妄图将7个习惯背得烂熟于心,再加上一个月至多三个月的实践,就坐等成功变身。
其实,史蒂芬先生早已有言在先,这是他在正式介绍7个神秘法则之前的殷切叮嘱,若甘愿接受别人提炼的快消产物,你也注定无法拥有长久的胜利。
三、成功的技巧会变,但原则不会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效率法则,番茄工作法、卡片笔记法、时间记录法,每个方法都有诸多成功案例,而每个技巧也颇有道理。但尝试了各种方法,依然拖延的人大有人在,正如看过这本书的人所评论的:道理都懂,就是没效果。“
如果你自己阅读过全书,会发现这本书有着严密的内部逻辑,史蒂芬设计了一套由内向外的成长方式。先获得个人的、内部的小胜利,比如采取主动行动,将不紧急,但对长期成长有利的事情优先完成。
然后,再扩展向外部的,更大格局的胜利。是与身边的人,身处的世界建立的联系。例如,在谈判场上,应当争取的是互利共赢,而不是分出胜负的战争。也包括创造更自由的氛围,让家人、员工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从而建立合作而非强权的环境。
此外,在这个由内向外改变认知,形成习惯的过程中,始终不能忽略的,是不断吸收知识的意识。它犹如一个金钟罩,让你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闭环。
比尔·盖茨就是奉行不断自我更新的典型例子,他会定期进行阅读周的安排,远离一切工作、网络和社交,完全沉浸在书本中,以体系式的方式吸收行业知识。即使在微软初创的繁忙阶段,他也依然抽出时间,保持头脑的敏锐,并坚持不会将获取知识这件事假手于人。
试想一下,聪明如比尔·盖茨,也不曾轻易接受旁人整理抽取的信息,作为知识有限的我等普通人,却执迷于被拆解的知识。被那些“看这篇就够了。“”15分钟读懂某某某“冲昏了头脑,居家做起了关于成功人士的美梦。这既不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辜负了对知识和常识的尊重。
当经典被误读,体系被拆解,那所获得的知识自然有限。更何况,对于读书学习这样需要自己沉淀思考的事情,如果偷懒借了别人的力量,那所拥有的,也就只有拾人牙慧的琐碎,无法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