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总存在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躲是躲不掉的;因此,与其抗拒问题、躲避问题,不如学会怎么跟问题相处。
-
一旦我们承认问题是不可抗拒、不可躲避的,当问题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反而多了一份淡然;就好像一旦我们真正认识到人是一定会死的,我们反而没有那么惧怕死亡。
-
如果把问题完全看做是麻烦、障碍甚至是痛苦,那么当问题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很容易陷入到对问题的“批判”中——或者是将问题归咎于人,对别人产生一种责备、愤怒甚至是怨恨;或者是将问题归咎于己,对自己产生一种自责、内疚甚至是自暴自弃。这两种心态都是于事无补的。
-
面对问题,更合适的心态是——将自己从问题中抽离出来,不再把自己当做问题的相关者,而是当做问题的解决者。此时此刻,我们的身份不是患者,而是医生。想象一下,医生光一天坐诊的病人就有好几十个,这种日复一日的修炼,早已让医生在解决病人问题的过程中,剥离情绪、波澜不惊。
-
作为医生,如果对疾病抱有恐惧,即便他的医术再高明,也很难让人相信他的诊治过程是否真的名副其实;作为个人,如果我们对问题抱有恐惧,即便我们的专业水平再高,也很难让人相信,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发挥出全部的专业水平,而不是被问题牵着走。
-
人一辈子这么长,问题一定不会少;而且,越是去突破自我、直面挑战、成就大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会越多。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八九。如果把问题看做是“不正常”的,看做是与“正常工作和生活”完全对立的一种状态,这样不仅不客观,而且完全不可行。
-
从心态上来说,就好像一周有五天要工作、只有两天是休息一样,如果我们只有在周末才能感受到快乐,一到工作日就忧愁,那么每周的绝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将处在忧愁和痛苦之中;如果我们只有顺风顺水才会满足,一遇到问题就愁眉苦脸,那么我们人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将充满失败和失意。
-
从执行上来说,就好像人类注定将与癌症、糖尿病、阿兹海默、超敏反应等慢性疾病长期共存一样,我们在成长与成事的过程中,也将注定与问题长期共存。在人类的眼里,看到的不是与具体疾病的抗争过程,而是一个人浩瀚一生的健康管理;在成大事的眼里,看到的是星辰大海、诗和远方,而不是眼前的苟且、当下的麻烦。
-
当我们把视野放宽到一个人漫长而又浩瀚的一生,我们终将会发现:人生的最终目标,不是解决当时当下具体的问题,而是去往我们想要到达的远方。从远方回望——有很多我们认为千难万难的问题,也许只是举手之劳;有些我们认为如芒刺在背、不可不解决的问题,也许根本就不值一提。
-
问题不一定是问题。问题可以是一件小事,不足挂齿;可以是一项挑战,打磨技艺;可以是一次机遇,扶摇而上;可以是一遭挫败,锤炼心性;还可以是一种经历,丰富人生;但绝不应该视作是——坏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