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刻板成见、华生选择谬误、文化传播

刻板成见、华生选择谬误、文化传播

作者: 蓝色多莉 | 来源:发表于2022-06-06 14:50 被阅读0次

    阅读笔记第153/365天

    今日阅读《用得上的哲学》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作者:徐英瑾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思考的心理活动

    38、刻板成见

    本节我们来讨论数量关系,在采集—狩猎环境中,人类是不需要很复杂的数字的。然而,现代生活使得我们这些继承自原始人的心智结构不得不一天到晚直面数字。

    1)合取谬误

    合取谬误和概率有关。它是一种推理谬误,在此谬误的作用下,人们认为单个条件发生的概率要小于多个条件联合发生的概率,而按照概率学的基本原理,单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实际上要高于多重事件的发生概率。

    2)合取谬误与原型理论有关

    普通人在日常推理中所依据的推理规则,会违背概率论原理是因为“原型理论”,按照这个理论,人类在处理关于某概念的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要用到关于这个概念的心理原型。心理原型就是指在讲到一类概念的时候,你心目中所浮现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例如:想到家具这个概念时,我们首先会想到桌子,椅子和床,不太可能马上想到壁炉。

    “频率”和“概率”并不能够取代“代表性”这个概念,用概率论直接来刻画代表性是很有问题的。

    3)合取规则的运用条件

    运用概率论里面的合取规则的合适条件,即:两个被联合起来的命题,它们各自之间是没有什么语义联系或者因果联系的。

    例如:你把50万块钱分别放在5个不同的基金理财项目里,是比较安全的。这样想是因为这5个基金之间是没有因果联系的,如果换一个背景条件,这样的设定就会出问题,譬如:这5个理财项目背后是同一个老板,它们是相互拆借的。如果你获得了此类消息,你就得放弃概率论的思维方式转用“心理原型”的思维大法。比如:你的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关于“不良基金代理公司”的心理原型,并在该原型的启发下,进行更为审慎的投资决策。

    4、刻板成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对某人、某事、某公司或某种情况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这个印象很可能掺杂了很多偏见,而这些偏见的作用又会对我们的结论的达成构成干扰。

    心理原型与刻板成见是有区别的。

    心理原型是我们借以处理外部世界信息的一种虽然非常粗糙,但又非常有效的工具,它能使得我们对于外部环境当中的挑战做出迅速的回应。它虽然会带来谬误,但我们又不得不依赖它。而刻板成见虽然其产生与“心理原型”有关,但其又包含了“面对新的反证顽冥不化”的新意蕴,因此在有害方面要远远超过“心理原型”。

    如何才能趋利避害?

    如果你的脑子里已经存有的心理原型没有遭到反例的话,你就不妨继续使用这些心理原型,但是,如果你使用的这些心理原型推理时,的确遭到了强大的反应,那么你就要虚心地接受这些反例,并根据这些法律修正你前面的心理原型,以有利于日后的推理。

    39、关系到利益,做逻辑推理才带劲

    1)实质蕴涵

    所谓实质蕴涵,是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p→q只有在p真q假时为假,在其它情况下,即p真q真、p假q真、p假q假时都是真的。p→q 可读作为p推出q,也可以这样表示 若P 则q。

    2)华生选择谬误。

    心理学家彼得·华生,在20世纪70年代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证明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推理中会违背实质蕴含的逻辑规则。

    实验的内容是要求被试者验证一个心理假设:如果一个人得了被害妄想症,则他会把人的眼睛这部分画的比较大。相关的证据材料是一些病例卡,卡片的一面是文字,写着患者是不是被害妄想症患者,另一面是图画,就是这个患者所画的人脸部分的图片。所有卡片有4种呈现方式:

    方式一,文字说明朝上,写着本病患的确患有被害妄想症;

    方式二,文字说明朝上,写着本病患没有患被害妄想症;

    方式三,画朝上,其中人脸上的眼睛画的很大、很夸张;

    方式四,画朝上,其中人脸上的眼睛的尺寸是正常的。

    这里还有个要求,要求被试者要翻动数量最少的卡片,以获得正确的答案。

    实验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被试者都去翻了第1张卡片,除此以外也有不少人翻看了第3张卡片,但是极少有人注意到第2张卡片,而且几乎没有什么人对第4张卡片有兴趣。

    而按照上面我们讲的实质蕴含推理规则,被试者最应该去翻的其实是第1张和第4张卡片。所以从逻辑角度看,大多数人都没有完全回答对这道题。

    大多数人没有翻看卡片4,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忽视反例,而只看正例。这是因为人类的原始思维机制,会更偏好对自己的原始设定相对友好的正面证据,以便保护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致性。至于思考反例,其实就等于自我否定的第一步,而自我否定这事,是多少有点违背我们的原始心智的天然秉性的。

    3)关系到利益,人人都是逻辑学家

    但是,人有时候是会按照逻辑学家的要求进行严密的推理的。实际上,在处理社会契约领域的问题(例如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变得很讲逻辑。牵扯到个人利益的时候,尤其是牵扯到社会契约、背叛等情形,大家的脑子就会自动进入逻辑检查模式,我们就会敏感于反证。

    40、文化传播的规律。

    1)文化是怎么传播的?

    文化是个体所获取并使用的那些能够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

    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单位,类比于生物学的基因。

    文化传播的步骤:

    第1步,是模因的变异,也就是对于既有的制作观念的修正。

    第2步,是遗传和复制,很多人会模拟你既有的新点子。

    第3步,被复制的新点子,在思想市场的环境中接受检验,看谁的点子活得长,能够传播的更广。

    第4步,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点子,则成为文化传播的赢家,有权进入下一轮游戏。

    2)什么样的点子容易被传播?

    第一,你的点子越有趣越新颖,别人就越可能模仿。这就是“乐队花车”效应。

    第二,你的点子本身要足够怪异,才能引发大家的好奇,这个是“追求奇异性”心理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机制有时是相互抵消的,因为要实现乐队花车效应,你就要有很多的资本与很大的权力,但权势集团内部的层级结构往往比较复杂,这就会导致对于酷点子的压制。而比较酷的点子,则往往是社会资源较少的集团想出来的,因为这样的集团内部层次相对简单,繁文缛节较少。这两股势力就会构成宏观上的均势与平衡。

    3)文化的战争,归根到底是身体习惯的战争。

    食品文化的传播是生物学要素与文化要素相互结合的传播。宣传某一种食品文化,在推销相关食品的时候,也在食品上捆绑了文化消费的模式,这是肠胃的接受与精神的接受,由一而二,由二而一的过程。

    文化习惯归根结底涉及的是身体习惯,所以文化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身体习惯的战争。此类战争的实质,就是看谁能够先让受众接受一种身体习惯,建立起“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然后再慢慢输入与前面的身体习惯配套的新的身体习惯,由此就可以把产品向一代代人卖出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刻板成见、华生选择谬误、文化传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sj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