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允许孩子有异性伙伴。
许多家庭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父母一看孩子接电话、看短信或微信,就会问男的女的。这反映了父母一个认识误区——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交往多了会出问题。
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交往的确需要值得关注与指导,但是孩子们如果没有和异性相处的经验也是不行的,因为社会本身就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迟早要面对。况且孩子长大以后,都要面对恋爱婚姻等两性的问题。
所以,强制不如疏导,回避不如面对。请父母们回忆一下,自己是怎么学会跟异性相处的?是靠父母说教呢?还是靠自己去体验?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实践出真知。
因此,当你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渠道,本质上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青春期时就有和异性交往经验的人,通常会表现的自信得体,这是很重要的人生体验和阅历。因此,要做开明的父母,要让孩子有异性的伙伴。当然,这里的伙伴或者朋友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不是恋爱中的男女朋友。这种友谊的交往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和异性交往不能经常是一对一的交往,而是群体的交往。
第二,要鼓励孩子交五个以上的好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许多感受苦恼想法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说,而宁愿和合得来的朋友们说。这其实是孩子们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也是一种群体社会化的体现。如果孩子有知心朋友,彼此诉说宣泄情感,就可以大大的缓解他成长中的压力,发泄青春惆怅与苦闷。
相反,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进行情感的宣泄,父母又不能及时发现他的异常情绪,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一两个朋友是不够的。孩子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分多聚少,而且只有一两个朋友,性格角色也不太丰富,所以尽量让孩子交五个以上的朋友,让他们充分体验被友谊环绕的美好感受。
第三,鼓励孩子面对面交流。
我们平时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人,会发现大家聚会的时候,很多人在忙着看手机,根本没空搭理身边的人,孩子也是一样。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院的雷利教授认为:高年级小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具有确定自我认同,关注别人评价的心理需求。如果在身边的人群中得不到满足,就容易沉迷于网络社交。
因此,孩子和同伴之间面对面的密切交流不可缺少。父母需要告诉孩子: 虽然电话微信方便高效,但它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人际交往。
一个善于面对面交流的人,会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欢迎孩子带朋友回家,这是让孩子学会社交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家,虽然被搞乱了,却成了孩子们的天堂,让孩子拥有伙伴并快乐的生活。
另外,在你方便的时候,可以和孩子朋友的父母接触一下,借此了解对方的家庭,也可以几个家庭合作开展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立友谊。
总之,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要注意四点:
第一,允许孩子有异性的伙伴,第二,鼓励孩子交五个以上的好朋友。
第三,鼓励孩子面对面的交流,第四,欢迎孩子带朋友带回家。
做到这四点,孩子就会是一个开心、快乐的孩子。
自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