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住院期间,经医生查看才发现,老人一直在用降糖药,而老人餐前糖尿值为7.3,餐后糖尿值在13左右,医生判断老人无糖尿病,不该用降糖药。怪不得他经常在正常用餐时间之前就已经感觉饿得心慌,体力不支,并非要吃些点心才可以让他老人家安定下来。这次住院,医生发现老人家的用药有问题,就给下达了严格的药品及定时定量服务的指令。在父亲出院后,老王根据医嘱,打破老人自己确定的用药药品及用量,届时认真叮嘱用药,老人在不服用降糖药后,不再感觉饥饿难耐了,而且不用此药必不再伤害到其它各个的器官。老王省事多了,老人也不再忧虑饥饿得心慌意乱问题了。
在老人出院后,第二年秋冬季节,老王父亲没有再犯胸痛之症。
如此又过一年,老人身体渐弱,话语更少了,老王似感觉到老人有时会怕死,有时竟然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父亲的梦非。
2020年5月15日晚,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要求全员宅在家里,这天在给父亲进行日常按摩,安顿好父亲休息后,我就继续自己的写作。
当时间到了16日凌晨1点,老王忽然隐约听见父亲那房间里透过暖气管道的空隙传来轻微的呼唤声音,“王陆,王陆”,在喊着老王的名字。老王腾地起身,快步走到父亲房间察看,真的是父亲在呼唤。
老王问:“爸,怎么啦?哪里不舒服?”
父亲缓了缓气说:“在里屋。”
“在里屋?”老王狐疑了。问:“什么在里屋呀?在哪个里屋呀?”
父亲紧闭着双眼,仍坚持着说:“在里屋,在里屋床上……”
父亲见说不明白,就慢慢地睁开眼睛,四处张望,好似在确定着什么。老王突然明白了,
父亲可能是做恶梦,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而感觉到某种恐惧。老王赶紧说:“不怕啊,您看看,这是您的床头,左边这是窗台,您正在自己里屋的床上的呀。”
父亲抬起头,东看看,西瞧瞧,最后确认自己真的是在自己的床上,这才放心地躺了下去。
老王忙问:“您怎么啦,是不是做了什么不好的梦了呀?”
父亲回忆着梦境,说:“是,害怕了。”
老王安慰道:“不怕,咱不怕啊,有儿子在呢,不怕。”
父亲安心地舒了口气。放心地继续去睡了。
经过这次的惊梦,老王感觉到老年人在老去的时候,他们对子女是多么地依赖,而随时能够准确、清晰地喊出孩子的名字,这种依赖就如当初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而遇事时就喊“妈妈”一样,那是一种刻在脑海里的硬性记忆。由此,老王更感觉某种被依赖的温暖,也更增加了自己的责任心。
而此时,老王更懂得了,老人经常会在潜意识里恐惧自己走丢在不知处,甚至是更恐怖而无力的死亡。老王知道应该给老人讲解生死,以解老人对死亡的恐惧,以帮助老人轻松面对时光的老去。老王就闲聊似地讲起了故事和道理。
有句话说的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用演员高亚麟老师的话来解释:“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你看不见死神,父母一没,你直面死亡。”老王陷入深深地思考当中,死亡是什么?人死后会去哪里?有前世、今生与来世吗?
老王也趁此机会,就与父亲探讨起死亡这个话题。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将或早或晚要面对的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或死了却还活着。面对死亡,有的人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有的人蔑视死亡,有的人笑对死亡,有的人向往死后转世的来生。
人们多以为死亡是人生的终结,并受着各种宗教或文学所描写和渲染的影响,自己冥想出死后的未知去向与情景的不确定性而产生无比的恐惧。据医学统计表明,很多人是被吓死的,而不是因其病重而亡。这让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如何面对病情和死亡,来让自己活的更好,即使在病中也能正确面对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看古埃及人、伊斯兰穆斯林及佛信徒的生死观,以便我们从中得到些许感悟吧。
古埃及人不惧怕死亡。古埃及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死亡不会让人毁灭,他将活在另一个世界中而得永生。他们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所以,他们一生的重要任务是为自己建造坟墓,为自己的“死生”做着准备。
老王在坦桑尼亚和马来西亚都长期工作过,对伊斯兰穆斯林有所了解。伊斯兰教认为死亡只是一个转换过程,是从暂时的今世生活过度到永恒的后世生活。这是伊斯兰一个很重要的基本信仰,并相信在世界末日,每个人都将复活。人,必须经过死亡这一关口,与其说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不如说是获得第二次生命的开始。
小乘佛教期待转世享福。人要在现世多做好事,死后进入六道轮回,下一世就将转世享福。老王在缅甸期间,对小乘佛教的了解,开启了他对佛教的真正认识,对生死有重新认知。缅甸佛学似不要求守那么多戒律,似无罚条或无人因有所谓的罚条才来修行。似没有要靠修行来消前世今生所造的“业障 (evil creature)”之说。似无人在任何情况下提及有地狱或做什么会下地狱,下几层地狱或在地狱里如何被罚、被煎熬等。似只需向佛、向善而不讲因果报应(Karma)且不以求果报为重才去修习佛法。似做好事助人、捐款等不自视为是某种高贵的“布施(alms giving)”行为,但相信如此可以积累来世的福报,并且宣传和讲解佛法则是最佳的积大德福报之法……修行之法似自然而然,更开启并随人性。假如自认为有错时,则打坐(sit in meditation/lotus position)忏悔,此法可以减轻些罪过。每天要有早晚课,早课不是求什么,而是诵几篇同一版本的经文,遇“想”或遇事时,祈祷文是:“请佛祖指引我通向……的道路吧!”佛祖会在冥冥中指引你,更会保护你避开危险。也许早课经文中让人们记住些什么,提示及警醒些什么,用一天的时间来劳作并感悟;晚课可能会忏悔当天的过失,肯定成绩并感恩佛祖,才能够安然入睡。
缅甸小乘佛法体系划为三界,共31层,如金字塔排列,达到上一层境界的人数渐少,而顶尖为佛祖,其他都是佛祖的学生(小学生),这也是小乘佛教缅甸只供佛祖的道理所在吧。而在此多层次中,基本划为三界:畜生道、人道、神道。底层次为畜生道,如动物般自生自灭,或任人宰割,可怜的法界;中层次为人道,人类主宰“今生”却为生老病死而彷徨、迷茫,辛苦的法界;上层次为神道,脱离苦海,了却生死,自在逍遥,走向极乐,精神的法界。此三界,不上即下,今生为人已经是幸运的了,所以人该往高层修行,一世不行,再修行。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对死亡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就是不惧怕,甚或会向往。
从另一个角度看,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我们只有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那就是认为我们来到这一世界,目的就是要过得幸福愉快。”而苦痛和磨难却是生活的目的并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又何惧死亡后的宁静?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我们惧怕死亡,但我们依然没有长生不老药,没有免死金牌,那么我们何必还非要去怕呢?我们恐惧死亡,是恐惧死后会在地狱里受煎熬,而在天堂就可以自在。其实,恐惧地狱的阴森和酷刑,也如向往天堂的光明和自由一样地虚妄。尘归尘,土归土,及尽繁华,不过一掬沙土,所以不必悲观厌世,更不必自己恫吓自己。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