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在这种理解中,幸福成为一个终点,一旦达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对这一误解的执着只能导致不满和挫败感。
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能够在所有时间都非常满足而无欲无求。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不如去探求一个更有助益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幸福?”这个问题不但契合幸福的实质,还表明了幸福是需要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终结的据点。比如,我现在要比五年前幸福,我也希望,五年后的今天我能比现在更幸福。
与其因为还没有达到幸福的境界而垂头丧气,与其浪费力气苦思冥想自己到底有多幸福,不如认真地去体验和挖掘幸福这一无穷无尽的宝藏,同时去争取得更多。要记得,“让自己更幸福”应该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
为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人生,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被称为享乐主义性,享乐主义型的格言就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
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地由之路,我们成这人这类人为忙碌奔波型。
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我们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我们称这类人为感悟幸福型。
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的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增加幸福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尝试、汲取经验,同时关注内在的感受。大多数人都忘了问问自己的内心,只因为我们太忙了。就像梭罗所说,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如果老师马不停蹄的前进,那就等于只是简单的对每日的生活做出反应,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创造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留心去听,倾听我们的内心和头脑中不同的声音,即情感情和理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