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描写的技巧

描写的技巧

作者: 实实在在教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20-08-31 00:44 被阅读0次

    小小说的描写,一定要有画面感,栩栩如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何产生画面感?我个人的写作经验是静坐黑暗处,在脑海中进行模拟,就像演电影一样,运用动态、静态,直接、间接,正面、侧面,宏观、微观,远距、特写等多维视觉,同时调动作品人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主观感受,使画面感变得立体、生动、纤细、饱满。只有经过这样的模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下笔如有神助。至于实际操作中,什么写什么不写,什么详细什么简略,则完全是做减法。关于做减法,我特意研读了一些优秀的小小说,发现其描写存在以下六个普遍规律:

    1. 讲究动静结合,远近协调,视觉、听觉和嗅觉等之间的切换。

    2. 力求简洁洗练,寥寥数笔即传神。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要善于运用经验的省略,给读者二度创作的空间。

    3. 避免读者对大段描写的跳过,要善于将其稀释在作品里面,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一部分,与故事有关,与人物有关,而不是跑龙套。无论文笔多么优美,都不要因过多描写与作品无关的内容,而让故事情节的叙述陷于中止。

    4. 传统的小小说写作,尤其是自然景色的描写,多半是作者直接交代,死气沉沉,缺少作品人物的参与。只有让人物参与进来,才能做到画面感真实可信,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行日常工作。比如“窗外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对岸住着几户人家”,不如改成“他站在窗前,朝远方望去,窗外有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河对岸有几户人家,炊烟袅袅,正在做晚饭”。

    5.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让纸上文字动起来。与其说“我们出山的路被暴风雪困住了”,不如说“暴风雪困住了我们出山的路”更漂亮。

    6.小小说作者队伍中,有不少人在单位长期从事材料写作,天长日久,他们库存了不少套路,比如“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天热得像蒸笼一样”“群山环抱,莽莽苍苍”等。这样的描写,平庸乏味,可有可无,要善于使用自己的语言,拒绝“应景”式的套话。

    有一次,我读到一篇不错的小小说,作者为了表达男人对自己妻子的残暴,里面有一个场面描写,说男人把妻子反手吊在楼梯上毒打,妻子嘴里面被塞满了垃圾。我对“垃圾”一词很不满意——过于笼统,缺少画面感,于是特意打电话给作者,建议改为“煤球”。以此举例,我想说明的是,小小说的描写,多半是寥寥数笔,里面的遣词造句,值得去精打细磨,反复修改。描写中最大的忌讳,是概括而无法具体。“一杯饮料”是概括,“一杯威士忌”则是具体,隐藏了人物的爱好和性格,“一个滑雪者”是概括,“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则是具体,容易生发故事。很多副词,诸如“很”“真”“非常”“特别”等,描写中一定要慎重使用。“天气很好”“黄昏非常漂亮”,抽象空洞,永远无法形成画面感。小小说不是诗歌和散文,其描写应多用客观描述的名词和动词,少用个人情绪化的形容词和副词,做到不露声色,冷静节制。“煤球”替代“垃圾”,触目惊心,有强烈的画面感,也将作者主观的愤怒情绪最大限度地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胜过千言万语的口诛笔伐。我个人有一个习惯,喜欢复述——用自己的语言对一些名篇佳作中的描写进行复述。其中,阿成的《夜话》和田双伶的《科罗拉多的月光》都有不少关于月光的描写,铺陈渲染,错落有致,完全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是小小说描写的范本之作。通过几轮复述,我沮丧地发现,无论怎样努力,我的复述始终活在人家的阴影里,甚至连一个字都替换不了。不仅优秀的小小说是这样,甚至一些中、长篇也如此。比如贾平凹、莫言、余华等人,他们对于场景的描绘,精益求精,费尽思量,就像一些传统曲艺节目,关键处一定得出彩,出绝活儿。如果你的描写不尽如人意,可以通过复述去培养弥补自己。小说描写,还包括人物形貌的描写,具体到小小说,主要是指人物肖像和人物动作的白描——以叙述的方式,寥寥数笔进行勾勒,让读者如睹其人,如闻其声。鲁迅先生是这方面的高手,他所塑造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和闰土等文学人物,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细细揣摩,发现其手法都是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运用经验的省略,对其某一细微处进行略微夸张的白描或者形象的比喻。如此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乃长年累月的修炼,最后繁而化简,出神入化。我们在日常练习中,除了长期敏锐观察周边的人和事,还得重视词汇量的积累,从眉、眼、鼻、嘴、耳、颈、肩、手、脚、头发、脸型、形体、服饰等细部的描绘,到男女老少之间的具体特征,要做到如数家珍。

    摘自:原发于《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描写的技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by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