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四篇,分别从景物描写、动物描写、人物描写以及玩转动词四个方面,通过大量的例证 ,学习了阿城运用语言的技巧。
下面简略地梳理一下阿城小说语言特色的来龙去脉,以便我们找到一把开启个性化语言大门的钥匙。
可以看出,阿城是得自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的,其风格大体也如同明清小说,简约典雅,文白杂糅,读来不诘屈赘牙,叙述从容平和,颇得传统文化之神韵。
我国古典诗文历来讲究“炼字”和“推敲”, 往往一字一词成为全诗或全句的点睛之笔。从《遍地风流》几个短篇就可以看出,阿城写人状物惜墨如金,他不会把话说透, 仅着一个字或几个词就把自己感觉写到极致,写到形神毕肖,甚至带着一重诗意,充满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
八十年代,阿城的作品刚出来时,王蒙曾这样评价:“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我久没见到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样的叙述风格了,异于现时流行的各家笔墨 , 但又不生僻”。
王蒙所说的异于现时各家的笔墨,即是阿城用一种近乎古汉语的语言替代了一种很口语化的语言。几十年过去了, 阿城小说的语言风格依然卓尔不群,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当代作家中没有人能够再写出这种充满中国古典意境的文字了。
阿城给当代中国文学带来的独创性,是他对古典文学的吸收、消化与输出。《遍地风流》名为笔记小说,亦可目为小品文或诗性散文,这种实验使他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尚未被超越。
由于本人弱于思辩,无力以理性语言阐述其创作方法和技巧,只好通过感性认识直观地总结出干巴巴的几条来,若对读者诸君有所启发,则善莫大焉!若无进益收获,但我本人经由此番整理,受益匪浅,也无枉数夜劳神矣。
网友评论